清朝取代明朝,是不是阻碍了中国发展,进步还是退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明清理学发展来看,却可以管中窥豹。
所谓理学,中心观念是“理”,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出现,明清蔚然大观,但明朝与清朝的理学发展却大不一样,通过比较明清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清朝取代明朝,实乃华夏的不幸。
明朝初年,朱棣夺位之后,将朱熹的《四书集注》指定为科举考试参考书,标志着程朱理学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所谓程朱理学,强调“理”高于一切,犹如“以理为本”,与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截然不同。
儒学经过一千多年进化,吸收了诸子学派思想,成为当时中国唯一成熟的治国思想,朱棣都没得选择,只能选择儒家。朱棣之所以抬高程朱理学,因为程朱理学实在太好了,几乎是为统治者量身定做。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是儒学初生期,忽视现实充满理想,统治者不屑一顾,汉唐大概是儒学的野蛮成长期,为了符合统治者要求,不惜一切篡改经典,终于彻底实现“独尊儒术”,宋朝时儒学进入成熟期,程朱理学是其中最成系统、最符合统治要求的学说,强化人类社会的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尊卑有序,三纲五常是最大的“理”。如果人人遵守程朱理学,遵循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大家哪怕饿死都各安其位的“理”,皇帝统治自然可以传之万代,因此皇帝自然不会拒绝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明朝初年学术气氛沉闷,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如果时间一长,可以预见的是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僵化,社会进步停滞。
但明朝还是传统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皇帝可以将程朱理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却无法压制儒家学者对儒学的研究与发展,也不掌握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也就是说,明朝儒士可以提出新学说,皇帝也不好否定社会上出现的儒家新思潮。
明朝中前期,陈献章的白沙心学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吹响了明朝思想变革浪潮的号角。陈献章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
陈献章之后,湛若水、王阳明真正开启了心学,影响了明朝之后100多年的历史。
所谓心学,其实还是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程朱理学认为三纲五常是最大的天理,而心学强调生命的过程,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心学注重个体的“理”,程朱理学注重维护三纲五常,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提出的解放个人*区别在于,文艺复兴解放的是物理层面的人欲,心学解放的是精神层面。
不过,心学与佛家参禅悟道,谁都可以悟道成佛差不多,谁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圣,门槛较低,因此心学门徒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心学思想的兴起,打破了程朱理学僵化的社会模式。
心学是开放进取的,强调人内心的良知良能与社会和万物的沟通对话,不像程朱理学是一个封闭僵化的宗法伦理体系,思想和行动都不允许超过程朱理学思想划定的大纲。因此,心学符合明朝当时时代发展需求,进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四件事看出:
1,明朝官方学说是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矫正朱熹理学弊端,违背官方思想,但心学门徒的科举考试却并未受到影响,比如嘉靖元年(1522年)的钱绪山就顺利考中举人,甚至在1523年心学进入了考题。此后,几乎已经无人再说心学是异端,科举考场上心学随处可见。
2,明朝内阁首辅中,出现了多位心学门徒,最具代表性的是徐阶,曾经组织数千人讲学。至于内阁大学士、各部主官级别的心学门徒更是不知凡几。
3,王阳明之后,心学发展出多个学派,其中王守仁的学生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是王学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分支。这一派的弟子非常注重实践运用(即实学),最典型的是徐光启。其实,明朝晚期最能接受与西方传教士的明朝士大夫,主要是一批心学门徒。明朝晚期出现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不是没有缘由的,与当时实学发展息息相关。
4,心学门徒中,出现了很多离经叛道之人,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贽,喊出了孔子非圣,四处讲学时经常有很多妇女听讲。
可以说,明朝市井文化繁荣到出现《金瓶梅》、接纳西学、出现诸多离经叛道的学者等,都与心学关系密切。原因很简单,心学给了他们思想基础,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成圣,可以充满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