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的后一句是什么,人无信而不立的完整一句是谁说的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2-02 00:08:07

【思考】

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信”?

2)“信”与“德”是什么关系?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英译】

The Master said, “If a person does not have the trust of others, I don't see how he can get anywhere. A large cart without a linchpin in its yoke bar and a small cart without a linchpin in its collar bar——how can you get them to go anywhere? ”

【释词】

1)而:转折连词,连接谓词性结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2)輗(ní):古代的大车,通常指的是用于运输重物的牛车或马车。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套在牲口的脖子上。那横木就叫“鬲”,鬲两头有插销,“輗”是鬲的关键。简单讲,就是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3)軏(yuè):古代的小车,指的是轻便的马车或手推车。小车和上面大车构造相同,只不过部分零件的叫法不同。套马的横木叫“衡”。衡两头也有插销,“軏”是衡的关键。但关于这两个部件到底在哪,却没有非常权威的证据,网上能找到的古代马车构造图主要有两种。

人无信不立的后一句是什么,人无信而不立的完整一句是谁说的(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图是第一种,按图上标名的軏的部件,和大多数典籍上的解释都不相同。但和钱穆的说法却有契合上图所说的构造,他说軏的作用是使辕和衡可以灵活转动,在车转弯时保持平衡和稳定,即使没有了这个軏,马车也是可以行驶的。

人无信不立的后一句是什么,人无信而不立的完整一句是谁说的(2)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无信不立的后一句是什么,人无信而不立的完整一句是谁说的(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两张图是第二种说法,軏主要是用来固定辕和横木的插销,与大多数典籍中的解释相同。如果是这样,没有輗和軏,马车就散架了,肯定就不能行走了。没有找到真正的实物证据,所以只能把两种说法的图都拿上来,让大家参考,如果有确凿的证据,也请大家告诉我。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主旨】

上一章论述的为政原则是孝,孝悌之道不仅是家庭伦理,也关乎政治。将孝悌之道推广到政治领域,会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同时,为政以教化为本,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基础,通过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与传播,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达到为政的目的。本章阐述诚信是为人处世和为政当官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解读】

孔子巧妙地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生动地阐释了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下面我们逐步深入解析这句话的内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中的“人”字,是指每一个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人类个体。“信”字,则代表了诚信、信守承诺的崇高品质。而“不知其可也”,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诚信的品质,那么他的行为将难以被理解和接纳,因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建立信任、维系关系的重要基石。

孔子继而以“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一形象比喻,进一步强化了诚信的重要性。在古代,马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輗和軏是马车车轮与车辕之间的连接部件,对于车辆的行驶至关重要。如果马车缺少了这些关键部件,就无法稳定行驶。同样,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也会在社会生活中失去立足之本,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孔子强调,诚信如同车辆行驶的轮子,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合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信”不仅构成了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规范,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孔子对于“信”的阐述,集中在其诚实、守信和信任的内涵上。他认为,“信”不仅意味着要对他人诚实无欺、言出必行,更要赢得他人的信任,成为民众可以依赖和信赖的对象。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信”的完整内涵。

在本章中,我们将“信”这一诚信品德,与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紧密相连。首先,“信”作为道德的基石,是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它促进了社会信任的形成,为社会的稳定合作与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者,诚信在政策执行中起着关键作用,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最后,“取信于民”是领导者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关乎政府的形象和民众的认同感,对于巩固统治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信”在孔子的思想中,不仅强化了道德的力量,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如今,“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它正是对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深刻诠释。人若无信,则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企业若无信,则无法兴盛;国家若无信,则必将衰败。诚信不仅是衡量个人品行的道德标准,更是为政者必备的政治操守。只有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只有取信于民的政府,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同。因此,孔子的话告诫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交往中,诚信都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和原则。

【扩展】

儒家“五常”理念,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儒家强调,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人应当具备这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禀此五常而生,则备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也,人有博爱之德谓之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辨尊卑敬让之德为礼,有言不虚妄之德为信,有照了之德为智,此五者是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五常」也。虽复时移世易事历古今,而三纲五常之道不可变革,故世世相因,百代仍袭也。

“五常”即五行之恒道,是人天生就具备的本性。其内涵丰富,爱人之德广博深邃,是为仁;决断之德严肃明快,是为义;尊卑恭敬之德彰显谦逊,是为礼;言语真诚之德无虚无欺,是为信;洞察世事之德智慧非凡,是为智。若用通俗语言理解,则仁为仁爱之心、同情之情;义为公正无私、正义之举;礼为谦逊有礼、礼仪之规范;智为善恶之辨、知识之积累;信为诚实不欺、信誉之坚守。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曾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可见,“仁”乃五常之核心。尽管时代更迭,世事变迁,然而三纲五常之道,乃道德伦理之根本,从未改变。“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

“五常”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孔子的“三达德”理论,即“智仁勇”,随后他又将“仁义礼”融合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孔子曾言:“仁者,人 也(即爱人),以亲亲为根本;义者,宜也,以尊贤为要务;亲亲之亲,尊贤之等,皆由礼而生。”在这里,仁的核心在于爱人,义的核心在于尊贤,而礼则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诠释和规定。

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三达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四端说”。《孟子》公孙丑篇中提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情感,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它们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体现了性善论的核心思想。

至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孟子的“四端说”中加入了“信”,将仁义礼智信誉为与天地长存的永恒法则,并称之为“五常”。他说道:“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自此,“信”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正式成为儒家“五常”之一,并进一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得到了后世儒家的广泛认同和传承,至今仍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在个人、职场、社交方面进行实践,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尝试。

每月进行一次自我诚信评估,记录改进点。

每季度参加一次诚信主题讲座或研讨会,深化理解。

年终总结个人诚信实践成果,设定下一年目标。

【回顾】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