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临时政府
随后平津卫戍区改为京津卫戍区,1959年1月改设北京卫戍区。从这时起,卫戍司令部被卫戍区取代。
在历史上类似的军队组织称谓各式各样,进入二十世纪后基本就比较固定了,基本就是地名加上卫戍司令部或区。
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出现了不止一个卫戍区,这主要是由于西南部剿匪的需要,在云南设立滇南卫戍区和滇西卫戍区,两个卫戍区同属云南军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卫戍区隶属于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6月从兵团级降级为军级。
北京卫戍区主要作用是军事警卫,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
警备区的作用是什么?又是什么级别?警备区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卫戍区降一级,在作用上有类似之处,卫戍区通常只有一个,因为一个国家首都只有一个,特殊情况下不止一个,但也不会太多。不过警备区的数量就多了,遍布于一个国家各个地区。
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在大中城市就设立了警备司令部,每个司令部的规模是不同的,由城市的规模而定,由当地的驻军担任或者抽调人员担任。
设立警备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大中城市的社会治安,保卫其安全,军队和警察的职责兼有。国民党抗战开始前后在大中城市都设立了警备司令部,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1949年初汤恩伯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部总司令,从名字上看这个警备区面积很大,包括上海、浙江、南京等地,所辖部队也有数十万人,主要负责这一地区的防御。
汤恩伯
193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苏区闽赣边曾建立建黎泰警备区,也就是江西的黎川县和福建的泰宁县、建宁县,在司令员萧劲光的带领下,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共同配合红军作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陕甘宁边区设立绥德警备司令部,解放战争时期,在已经解放的中等以上城市设立警备区。在战争年代,社会秩序尚不稳定,敌人的渗透和破坏随时可能出现,设立警备区的意义更加凸显。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警备区,不仅是城市,战略要地也要设立警备区。大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要地关乎国家安全,设立这些警备区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
到了五六十年代,国家先是在天津、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设立警备区,随后一些省、自治区机关所在城市以及重要城市可根据需要设立警备区。
上海警备区某连
到2012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三个直辖市、二十七个省会城市、三个计划单列市和九个地级市有四十二个警备区。
虽然都是警备区,但是级别是不同的,三个直辖市的警备区为正军级单位,隶属于大军区建制,除去这三个警备区,其余三十九个警备区为师级单位,如长春警备区、广州警备区、青岛警备区等,隶属于省军区建制。
新一轮军改后,隶属于大军区建制的三个军级警备区隶属战区,师级警备区隶属于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
历史上还有一个级别很高的警备区,那就是原旅大警备区,它的级别是兵团级,也是在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兵团级警备区,这个警备区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部改编组建,为了对应苏联驻军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