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黯然神伤(àn rán shén shāng)形容因心情极度悲伤或失落而显得无精打采,神情沮丧。其中,“黯然”指心情低落、灰暗;“神伤”指精神受到伤害,内心痛苦。
成语由来:
“黯然神伤”最早见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王戎丧儿,哀恸过礼,人谓之曰:‘子何哀之甚也?’戎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后来,人们用“黯然神伤”来形容因失去亲人或遭遇不幸而心情极度悲伤。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 反义词:喜笑颜开、心花怒放、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范句:
- 得知好友离世的消息,他整日黯然神伤,茶饭不思。
- 面对失败,她没有气馁,而是化黯然神伤为动力,重新振作起来。
- 看到昔日的繁华已成废墟,他不禁黯然神伤,感慨万千。
成语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历经艰辛。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封赏功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派人寻找,但介子推始终不肯出山。无奈之下,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逼他现身。然而,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山。晋文公得知后黯然神伤,悔恨不已,遂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设立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这个故事体现了介子推的高洁品格,也展现了晋文公因愧疚和悲伤而黯然神伤的情感。
结语:
“黯然神伤”不仅是一个形容悲伤的成语,更承载了古人对情感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面对失去或失败时,应学会调节情绪,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