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字:钩
所谓钩,在初起时都是在快写时去接下一笔而带出来的牵丝。比如横钩、竖钩,钩出来都是为了连接后面的笔画。
再看竖弯钩在各种字中的表现:
例字:竖弯钩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如果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钩的方向可朝上;在手写体中也可不钩,以便于连接到下一个字的书写;但如果这个钩不是最后一笔,那么,钩的方向就必须朝后一笔方向倾斜,以完成笔画间的连接。
撇也同样是为了去连接下面的笔画,必须由重到轻把笔提起来。
这样一来,汉字又从隶书发展变化成为了楷书,现在的楷书就是这样逐渐形成了。因此,汉字的发展和变化,就某种方面而言,是我们的祖先为了书写快捷而连笔书写产生的结果。
现今,有不少印刷字体中的笔画都具有某种美术功能,但并不是手写体笔画的真正写法。看下面“黑体”、“宋体”、“仿宋体”和“楷体”的比较:
黑体、宋体、仿宋体和楷体的比较
“印”:黑体的提粗细一样,“钩”的方向朝左下。宋体的横在末梢处多一点,仿宋体的竖,在末梢处多了一点。
“心”中的卧钩,黑体时和竖弯钩写法相似,钩的方向朝左上,钩没有粗细。宋体的卧钩和竖弯钩也很像;仿宋体则有点像斜钩。
“字”:黑体第二笔点和横钩中的钩都成了短竖。
“戈”:黑体的撇和钩都没有组细变化。
“毛”:黑体的第一笔撇和第二、第三笔横的感觉差不多,竖弯钩的钩方向朝右上,也没有粗细。宋体的横画末尾处都多个小点。
只有楷书能区分出这些不同种类的笔画。因此,在这些印刷体中,只有楷书的笔画写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字笔画的写法。
二、汉字的笔顺在现代通用汉字中,除极个别字的笔画只有一笔(如“一、乙”)外,绝大多数的字的笔画都是两笔或两笔以上的。当人们在书写这些笔画超过两笔的字时,必然要遇到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的问题,这就是笔画的先后顺序,简称为笔顺。
汉字的笔顺是有一定规则的,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决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会感到不方便、不自然。掌握了汉字的笔顺,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效率,容易把字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也便于汉字的排序、检索、信息处理。
汉字的笔顺规则一般是:
先横后竖,如:十。
先撇后捺,如:人。
从上到下,如:三。
从左到右,如:仁
从外到内,如:向。
先外面后里头再封口,如:国。
先中间后两边,如:小。
按照这些基本规则,大部分汉字的笔顺问题是可以解决了。但由于汉字结构比较复杂,因此,有些字的写法会有两种以上的笔顺方法。且举几个字为例:
忄
(1)先短竖,后长竖,再写右点。
(2)先写左点和右点,最后写长竖。
匕
(1)先写撇,后写竖弯钩。
(2)先写竖弯钩,后写撇。
万
(1)第二笔为横折钩,后写撇。
(2)第二笔为撇,后写横折钩。
母
(1)最后三笔是点、横、点。
(2)最后三笔是横、点、点。
(3)最后三笔是点、点、横。
及
(1)撇,横折折撇,捺。
(2)横折折撇,撇,捺。
乃
(1)横折折折钩,撇。
(2)撇,横折折折钩。
火
(1)先写左右两笔,即点和撇,再写人字。
(2)书写次序:点,中间长撇,右边的撇,最后写捺。
所谓笔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写字时前一笔到后一笔的连接要顺手。那么,现行的汉字笔顺规范中是否有手不顺的情况呢?
分析一下“王”,根据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应该是先写横,后接竖,然后再连接两横。但现行的笔顺规范却是:横—横—竖—横。
这两种笔顺哪一种顺手些呢?从行笔的线路来看,横接竖然后带出两横的线路明显要短很多,也比较顺手;先两横再接竖,最后写横书写的速度要慢不少,写完后的形象也不美观。请看笔的走向图:
例字:笔顺
三、执笔姿势写字的正确姿势是:左右手撑开放在桌子上。拇指、食指、中指分别用第一节从三个方向合力捏住笔杆下端,即拇指、食指从笔杆的前部左右夹住笔杆,食指稍前伸,而中指以指甲的上后侧抵住笔杆的后下方。距离笔尖约一寸左右。笔尖低于拇指、食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向手心弯曲,紧靠中指下方,对中指起运笔协调作用,一般不接触纸面。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第三节的最高骨处,向右后方倾斜,和纸面呈50°左右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