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美的阅读理解及答案,春光好的阅读理解答案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3-11-25 07:49:26

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在对应位置填写好姓名、考号、座号、班级等信息,用2B铅笔涂好考号,在粘贴框内粘贴好条形码。

2.将试卷所有答案都转移到答题纸对应答题框内.超出答题框者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荀子坚持人“最为天下贵”,坚持人在知识体系中的主体与实体地位。《荀子.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何以“最为天下贵”?荀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能够“合群明分”。《荀子.王制》接着写道∶“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人结成了社会,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不仅认定人与人之间必须依据礼义分工合作,还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也必须互相辅助,互相协调∶“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现实社会的人,而且是人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的人。(摘编自姜义华《以人为主体:中华文明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

材料二∶荀子的人学观,因时应物,圆融周彻,是先秦时期人学思想的高峰。它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荀子.天论》开篇即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明天按照“常道”运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为转移,祛除了人对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将天视为独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身处的时代,政治败乱,“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人祈天、畏天、怨天、慕天,将治乱吉凶归因于上天。而荀子认为天并非具有人格意志的神,它是按照其自身的常道运行的独立于人的存在,人类“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吉凶祸福皆在于人类自身。如果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若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以“天行有常”的逻辑前提,推导出“天人之分”的重大命题,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要人正确地认识天与人各自的职分,不可将自已要尽的职分托之于上天,而要遵循“治道”的要求,由人自己主宰治乱吉凶。“天人之分”廓清了神秘主义天人论的迷雾,但荀子并非要让人与天分途而行。相反,荀子认为人与天是紧密联系的,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视域中论述人的存在的。荀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阴阳运化而成。同时,人又要靠自然来长养,离开自然人不能自我养育。荀子说“财(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人要利用自然万物来养育自己,人必须“备其天养”,不可“弃其天养”,如果违背这种”天养”之道则谓之“大凶”。在荀子看来,上天养人本身即是”天行有常”这一概念中的应有之义。

天养如何实现?荀子认为,要实现为天所养,人不可消极等待,必须“制天命而用之”。制,《说文解字》解释为“裁也”。荀子认为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却可以裁制天命,按照天的规律去“用天”,聘能而化之,施展人的聪明智慧,让天生成比自然状态更多的物产为人所用。荀子的“用天”思想,特别强调了人面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在天人之分的关系结构中,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进取有为的,这正是对”天人之分”观念的深化与圆融。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一方面是对道家天人观的扬弃,在坚持自然之天的观念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消极无为的泥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将天人之分误解为天人隔绝、斩断天人联系,从而为其天地人相参的思想开辟了理论路径。

需要加以辨明的是,有人认为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人定胜天”,会导致人破坏自然,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向冲突与对抗。这显然是曲解了荀子本意。通观《荀子》全文,未见一处有“胜天”的说法,而是多次强调要“循道不贰”“应时而使之”等按照天的规律“用天”的观念,甚至认为圣人是”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这清、正、备、顺、养、全诸字的运用,完全没有一丝逆天、违天、悖天的意思。(摘编自纪洪涛《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重要性,后者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重要性。

B.荀子的“天行有常”观点切中时弊,大大超越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助于祛除人对天的神性崇拜。

C.“天人之分”并不是让人与天分途而行,而是强调割断天人之间的神性联系,建立起客观实在联系。

D.材料二从“天行有常”到“天人之分”,再到“制天命而用之”,层层递进阐释了荀子人学观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人有义故而能分,能分故而能群,合群明分,故人最为天下贵,所以对人而言,气、生、知是无关紧要的。

B.荀子对“信禨祥”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吉凶祸福在自身,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职分便可脱离天的束缚而成为主宰。

C.道家主张人应完全顺从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则充分肯定了人自身价值的独立性,是对道家思想的全面否定。

D.“制天命而用之”不同于“人定胜天”,前者循道而为体现出了人的聪明智慧,后者若逆天行事终将遭到自然惩罚。3.下列说法,同文中荀子的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B.“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C.“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请结合文本对“天养”进行简要诠释。(4分)

5.在如何对待自然方面,荀子的人学观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边,那只白鹤

李汉荣

星期天,我到河边散步,随身带了一本《昆虫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作,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现在是4月,看着远方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金黄色的波浪铺张成海洋,你不能不佩服植物的单纯和伟大。它们并没有用心策划,也不发什么宣言,只是简单地随了季节和阳光的感召,就让整个大地换了一个模样。这季节最幸福最忙碌的,当是蜜蜂们。它们纷飞于花海,吟唱于暖风,把春天的精华,运往它们的秘密工厂。

我坐在临近河湾的一片油菜地边,“检阅”了数千只蜜蜂以后,想锁定某只蜜蜂,看看它的“花篮”是否已经盛满,看看它劳作时的表情,听听它对春天、对花的评价。

然而,当我抬起头,我竟看到了前面,芦苇轻摇的河边,站着一只白鹤。它长久地俯首凝视着水面。我吩咐自己,就不打扰它了。白鹤是清高的生命,也是易受伤害的生命。我就与它保持距离。

于是我又观察蜜蜂,中国的蜜蜂,汉中的蜜蜂,土生土长的优秀蜜蜂。而《昆虫记》里,19世纪法兰西的蜜蜂们,仍飞翔在法布尔满含着惊奇的目光里。优秀的花,优秀的蜜蜂,优秀的文字,我对大自然中优秀的一切,充满了感恩。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我抬起头来,竟看见那只白鹤仍一动不动地站在原来的位置,低头凝视着水面。它不会是在那里等待鱼虾从水中跃出。因为据我以往的观察,白鹤在一个地方寻找食物,顶多过20分钟就要转移,灵性的鸟不犯“守株待兔”的错误。

那么它为什么要久立一处呢?

我不禁关切起它了。我合上书,离开旋绕在我身边的蜜蜂们,我绕着河湾轻轻靠近它,尽量不让它受到惊吓,在离它约5米的地方,我蹲下来,我想知道它在凝视什么。

我终于看见了,我也知道了。

它久久凝视着的,是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它每过大约10分钟,就将嘴伸向水里,仿佛要把水中它的影子噙出水面,然而让它想不到的是:它却因此将那影子弄丢了,荡漾的水纹,竟是漂亮而阴险的坟墓。它于是伤心地注视水面,慢慢地,水纹消散,水面复归平静,那被掩埋的影子又活过来,越来越逼真,而且再一次走近它。于是,它又将嘴伸向水里,比以前更小心地,它要把水中的影子噙出水面……

直到黄昏,蜜蜂们纷纷归去,它们遵守着数万年来的作息纪律;夕阳依傍着远山,就要从唐朝的那个豁口里落下去;河水此时变得色彩粘稠而且有点喧闹起来。油菜花和各种植物的香气混合着,黄昏似乎是香气最浓的时候,然而我顾不得也没心思认真呼吸,我心里牵挂着。

它,那只白鹤,也该归去了?

然而,它还站立在那里,低头凝视着水面。远山在落日的背影里锃亮了一阵,渐渐暗下去,原野、河流也跟着暗了下去。暮色里,它的影子的轮廓变得模糊了,慢慢地消融于庞大的夜色里。但我始终不忍靠近它。我怕惊扰了它,有时候,惊扰也是一种伤害。天黑了许久了,我也没有听见有翅膀飞动的声音。肯定,它还在那里站着,注视着黑暗的水面。我十分不安地离开河湾。我的心很内疚,我竟不能为它提供一点小小的帮助,也没有语言能劝说它。我无法让它走出这忧伤的河流。

我仅仅记下日记一则,表达我对另一种生命的同情和敬意。

我早就听说过天鹅交颈而死的故事,一对雌雄天鹅以这种决绝的方式殉了它们痛苦的爱情。鹤是水边仙子,对食物和婚恋也染了洁癖。对恋人从一而终,不是道德对它们的要求,而是天性使然。地上的大部分河流或污染或枯竭,但它们的情感依然保持着上古时代的清澈和纯真。如果夫妻一方遭遇不幸,健在的一方也常常忧郁而死。我今天就在河边目睹了令人伤怀的一幕。另一只可能已死于非命,这一只就来到它们往日生活过的河湾苦苦寻找,它看到水里走来了另一只,走来了它的爱人,于是它就反复地要将它噙出水面,它不知道那是它自己的倒影,它的虚幻的影子。它相信那是它的爱人,它相信它的爱人会走出水面。唉,这世界就是如此让人留恋又令人忧伤,甚至让人揪心地痛。蜜蜂们仍在为人类酿蜜;而同时,在一条污染的河流的岸边,一只白鹤正在孤独忧郁地死去。跟那些既贪婪又浅薄而且没有操守的人相比,这白鹤是多么高贵和值得尊敬!然而它必须要死去吗?美的事物、纯真的情感就必须要这样收尾吗?美必须要上演成悲剧才能让我们欣赏到悲剧美吗?今天的大部分时间我是在蜜蜂们身边度过的,然而它们的蜜,无法消除我内心的苦涩。

明天,我是否还要到河边去看看?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到河边散步的时候随身带了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这看似闲笔,实则暗含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B.作者强调所观察的蜜蜂是“中国的”“汉中的”“土生土长的”,意在突出自己遇到的蜜蜂的优秀,表达民族自豪感。C.“我十分不安地离开河湾”,既表达了作者不能为白鹤提供帮助的内疚,又表达了他对失去爱人的白鹤的同情和敬意。D.生机盎然的春天,芦苇轻摇的河边,夕阳,远山……白鹤出现在这样优美的背景之中,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美丽的忧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开头描写油菜花繁盛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单纯、伟大植物的赞美,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蜜蜂的歌咏。

B.文章重点刻画白鹤注视水中倒影的细节,是为了表明它在顾影自怜,也表现了作者对白鹤的关切牵挂。

C.文章补叙天鹅交颈而死的故事,引出作者对上文白鹤噙影行为的推测,同时表现出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D.文章以问句作结,留下悬念,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8.文中的白鹤是一个颇具美感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的题目是“水边,那只白鹤”,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蜜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文侯谓李克曰:“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ト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ト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五羖:此指百里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B.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C.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D.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国人称善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B.穷视其所不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问相于克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D.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 若火之始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克进退有据,正直敢言。他认为自己身处阙门之外,不在权力核心,没有资格参与择相大事;被文侯追问,才提出识人的方法,后又严辞驳斥翟璜。

B.李克善于识人,荐人有法。他的“识人五法”让文侯心有所悟,相位归属得以确定;李克虽然与翟璜的关系更为亲近,但能秉公荐贤,更加难能可贵。

C.翟璜胸有正气,有君子之风。他虽因遭到不公平对待而愤愤不平,但被李克驳斥后坦承已过,自称“鄙人”,既表达内心的自责,也展现自谦的风度。

D.尚贤是我国优良传统。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称霸诸侯;祁黄羊为国荐贤,国人称善;文侯择相,贤者为先,都成一段历史佳话,也表明贤才是国之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4分)(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过。(4分)

14.文中李克对翟璜的责问进行了批驳,请简要说明李克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①李纲

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

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

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

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注】①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见花而生无限感慨。

B.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二三两联写诗人对眼前盛景充满怜惜,希望风雨不要摧折这一片繁华美好的春景。D.诗人“以我观物”,处处见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

16.尾联的领词“应笑”意味深长,它领出了尾联内容的转折,又领出了对前文诗意的深化、升华。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2)老子以_________,________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3)《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所载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8.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19.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 ,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尝试修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21.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① ?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 ②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 ③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疫情期间,武汉仅用时3天就新建了三所方舱医院,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建好的方舱医院内,饮水机、洗漱台、淋浴间、移动厕所和空调、电视机、微波炉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满足病人日常生活所需,wi-Fi、图书角,满足放松休闲、辅助治疗,也成为了方舱医院“标配”。这些充分展示了人文关怀和“中国温度”。

“小慢慢”是普速列车的昵称。这种列车大都在山区穿梭,速度不快,逢站必停,票价实惠,最低仅1元,如果进行简单的经济成本核算,显然是亏本的,但它大大降低了沿线人民的出行成本,是沿线百姓出行离不开的生命线、致富路。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的“心头爱”,展示了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速度与温度”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