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露出难得的微笑,黄土其实永远都醒着,季节为它换着不同的衣服,却年年不过如此。1972年6月,原兰州军区的一支部队在宁夏贺兰山脚下发现了一些陶器和方砖, 砖上有一些天书般的方块文字。部队首长意识到这里可能有重大发现,遂将此事通知了宁夏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一个古老的墓室从此重见天日。今人为此留古诗:
银川西望帝王陵,荒冢残堆葬九雄。
先祖凭功迁夏地,后人割据扩州城。
开国元昊足一鼎,朝灭李睍献庆兴。
富甲一方疆域广,至今遗笑败德行。
铺满白纸的道路需要笔,划直或者划画弯,压在坟头的黄土都不会停止呼吸,看着人群和星空,鲜活的都是文字的手写体。谁也不能完整地写下自己,干吗遗笑它?还有范仲淹的眼泪。
诗歌涂色:王昌龄《塞下曲》二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简介: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其作《塞下曲四首》,此处仅节二首。
译文:
其一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其二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4.宁夏是长城的博物馆,也是和平的博物馆
就像没有比饯行的酒更懂得离别的码头,也没有什么人比军人更懂得和平。当阳光的热血被暗淡成铁的冷色,一切也都会凝固下来,那便是长城。平庸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分界线;奋斗的人会告诉你,那是精神……然而,诗人总会以经历者的姿态非常温暖地告诉你,它由帝国的骨架堆砌而成。长城,在宁夏的地名里温暖成了可以让人们泪串于心的和平感动。宁夏的宁、宁夏的夏,都伸出了胳膊,把手握在了一起,说是有过相互打架的历程,但现在大家就是一个人,又在历史的妆扮下把这个人巧合成了一条长长的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辖省级行政区,简称“宁”、“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地处中国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千米,下辖5个地级市;2017年常住人口681.79万。在西北是一个小省,但宁夏却有着长城博物馆的美称。
宁夏境内的长城,从战国开始,经过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的不断修筑,总长度达1500公里。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都在以泥土挺拔的形式挡住风雨,在不断被侵蚀中讲述着一个个生生不息的中国故事,全是人类在大地上的完美留影,从来没排除过辛酸与凄婉,活下来的却是被热血沸腾过,甚至可以食用的感动。
什么是宁夏,在我们万般赘述的文字里,也只有诗人会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