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物品大约是一毫米,什么物品大约一毫米厚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5 06:17:44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毫米的认识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估一估: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测测你们的眼力,请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对猜对的学生给予鼓励。

2.做一做: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那么,你们能用手势比划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比划长度,教师适时指导。

3.(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1页的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1)引导学生拿出数学课本,对其长、宽、厚进行估测。

(2)教师指名汇报自己估测的方法。

4.质疑:那么,究竟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互动新授

1.动手测量,认识毫米。

提问:我们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时候,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

(把尺子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1)在小组内先独自测量。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测量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一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如:数学课本长:26厘米。

宽:不到19厘米,差4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比1厘米少4个小格。

(3)质疑:测量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测量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

(4)小结: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的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生1: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还有许多的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生2:0~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

生3:每个厘米都被平均分成了10小份。

(3)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多媒体课件演示:

0~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板书:1厘米=10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1)量一量: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做一做: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3)说一说:①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硬币、直尺、校通讯卡、学生出入证……)

②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多媒体演示:自动笔、碳素笔的标志0.5mm,0.7mm;天气预报,今日的降水量达到了175mm……)

③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6毫米,厚6毫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汇报、订正。

(4)猜一猜:我们手中直尺的厚度是几毫米?(1毫米)

同桌验证猜测结果是否准确。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

观察题中的插图,再填空,指名回答。

教师强调:先把够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数一数是多少厘米,填上单位是厘米的空;然后把不够1厘米的数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毫米,再填上单位是毫米的空。

2.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独立量一量并填空。

(2)集*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分米的认识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教学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米、厘米、毫米。

通过学习这些长度单位,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知道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米”。

生2:我知道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

生3: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我还可以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生4:我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揭题: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在生活中,我们量物体长度的长度有时还会用到一个长度单位——分米。1分米有多长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知道了。(板书:分米的认识)

二、互动新授

1.初步认识分米。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2情境图。)

师:同学们,这就是1分米(师用手指课件表示的1分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在班内交流。

生1:1分米里有10个1厘米,也就是说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2:从0厘米到10厘米的一段长度是1分米。(课件放大米尺)因此,1分米=10厘米。

(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鼓励: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说得太棒了!

2.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师: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试试看。

(1)学生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

(2)学生动手操作,试着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

(3)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自己表示1分米的方法:

生1: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指出大拇指对准直尺的0刻度,食指指到10厘米的刻度上,从大拇指到食指之间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生2:左手指着直尺的0刻度,右手指着直尺的刻度10,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了1分米的长度。太聪明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1分米。

①量一量:拿尺量一量你表示出的长度,看看准不准。

②比一比:同桌互相比一比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或两手之间的距离)。(反复两次)

③画一画: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看你画得准不准。

④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支自动笔的长度;喝牛奶时用的吸管的长度等。

教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3.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

①让学生思考猜测。

②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米尺或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③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④小组汇报想法。

学生汇报:我们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一段,1米中一共有这样的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2)师:如果请你给我们所学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你认为应该怎样排呢?

(米>分米>厘米>毫米)

4.教学例3。

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填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小组合作讨论。

(2)班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生1:2厘米=20毫米。想: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也就是20毫米。

生2:80厘米=8分米。想: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也就是8分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强调: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7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流、订正。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认识千米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如《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般的“五指山”,在这座山上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出示课件)咦?拇指峰上住着的是谁呢?瞧!它来了。(点击课件出示:千米)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

二、互动新授

1.以题质疑。

师: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要用到千米?……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师:那么,带着我们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了解千米吧!(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1)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现在跟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图)

质疑: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

学生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课件演示。

(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沿操场走2圈半正好是1000米。400 400 200=1000米。)

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1千米”是什么关系?(是相等的关系)(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师:1千米=1000米,读起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先学生自己练读,然后小组内交流停顿方法,互读,最后指名读。

师指导读法并范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小结:千米也称公里(板书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2)到操场体验1千米的长度。

①教师与学生合作实地测量出100米的长度。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线,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把线连接在一起测量出100米的距离。

②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数一数走多少步大约是100米,感知100米的距离。

③问:几个100米是1千米?(10个100米是1千米。)那我们来回走10次才是1千米。一起来走走看。

④学生走完后,说体会:走得好累呀!1千米比100米远多了……

3.认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用这把米尺连续量1000次正好是1000米。)

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米=1000米。

4.感知生活中的“千米”。

引导: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学生自由发言:公路边的指路标志上;路边的限速标志上;摩托车、汽车的速度表上;地图上标的比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标志图片。

教师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布置作业: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的路程,充分体验1千米有多远。第二天在班上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

(1)独立完成。

(2)集*流、订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选择适当长度单位进行填空。

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灰灰想要看羊村举行的全羊运动会,可是路上有好几道关卡,小灰灰过不去伤心极了。同学们,能帮帮小灰灰吗?(课件出示练习题)好,我们一起来帮小灰灰过关卡吧。

1.把新送到对应的信箱。

1千米 50毫米 60分米 1米

100厘米 1000米 5厘米 6米

2.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现在小火车开来了,只要答对车厢上的题,小火车就会将我们送去羊村。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判断。

1米=( )分米 100毫米=( )厘米

30分米=( )米 10厘米=( )分米

7米=( )厘米 1000米=( )千米

3.小火车载着小灰灰很快到了羊村,可羊村的大门紧锁,门上挂着一个牌子“做对下面的题才能进羊村”。让我们看看是什么题吧!(课件出示: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二、互动新授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5: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1)让学生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 1000 1000=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5000米=( 5 )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2.归纳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交流:

生1:把“千米”化成“米”,想: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即“几千”米。

生2:把“米”化成“千米”,想: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即几“千米”。

教师总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

哪些物品大约是一毫米,什么物品大约一毫米厚(1)

3.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小灰灰对你们充满了希望,再解出最后一题,小灰灰就可以看到精彩的全羊运动会了。赶快行动起来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指名学生回答。

生1: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从家到学校我走了600步,大约300米。

生2:我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交流: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你是怎样估计的?

指名学生回答。

(2)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灰灰看到了精彩的全羊运动会。

三、反馈完善

师:运动会结束了,答对题有礼物带回家。帮小灰灰带上几份礼物回家吧!

礼物1:完成教材第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礼物2:完成教材第27页例6下面的“做一做”。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实际估测一下,然后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估计的方法(如:沿着教室的长和宽走一走,数一数教室长边和宽边镶了多少块地板砖等),其他同学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礼物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3题。

(1)独立完成,做在答题纸上。

(2)集*流、订正。

教师强调:不相同的长度单位需要统一后再计算。

礼物4: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认识吨

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建立“吨”的概念,并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我们经常去超市,在那里会看到各种不同包装的商品,(课件出示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如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一袋薯片重50克……

2.教师指出: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教师板书:认识吨)

二、互动新授

1.初步了解“吨”。

(1)(出示教材第31页例7前两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吊车吊起的集装箱重2吨、火车一节车厢可以装载60吨货物。

(2)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标志呢?

学生畅所欲言:大桥头上、卡车上、地磅上……

2.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质疑:1吨到底有多重?

(1)算一算。

课件出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①小组讨论后汇报: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②教师课件演示:

1袋大米重:100千克;

2袋大米重:200千克;

3袋大米重:300千克;

……

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背一背。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再互相背一背,切身感受一下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的同学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学生独立推算后回答:40名这样的同学是1000千克,就是1吨。

3.了解“吨”的应用。

提问:通常在什么时候,要用“吨”作单位呢?请举例说明。

(1)小组讨论,组长记录。

(2)交流汇总,比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①很重物体的重量。如:大象、鲸鱼、人造卫星。

②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如:汽车、轮船、火车、吊车。

……

4.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运用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试着计算。(出示教材第22页例8的题目)

(2)全班交流,说一说换算方法。

哪些物品大约是一毫米,什么物品大约一毫米厚(2)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上面的“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独立填写。

(3)全班交流。教师强调:1吨=10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流、订正,并说一说换算思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 测量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第 6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情境图。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生1: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载重)2吨,一辆载质量(载重)3吨。

生2:(补充上一位学生说的内容)两辆车要运完8吨煤。

生3: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

生4: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派车方案。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安排的方法。

教师提示:可以用其中的一辆车运完,也可以用两辆车合作运完。

(3)小组合作整理不同的方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在答题纸上。

(可能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也可能用画图分一分的方法等。)

(4)展示成果,找出符合题意的方案。

生1:如果只用2吨的车,恰好运4次可以运完。

生2:可以用2吨的车运1次,用3吨的车运2次,两辆车刚好一共运8吨。

教师对叙述表达清楚的学生加以表扬。

2.学习列表法。

引导: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清晰地列出来。

(1)教师课件出示表格(如下图)。

(2)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在答题纸上绘制表格。

(3)小组合作按表格的要求填写完整。

(4)指名上前展示,如果派车方案不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指名说一说表格上所填写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派车方案

2吨

3吨

运煤吨数

4次

0次

8吨√

3次

1次

9吨

2次

2次

10吨

1次

2次

8吨√

0次

3次

9吨

3.师生一起检验。

因为方案①:2×4=8(吨);方案④:3×2=6(吨)6 2=8(吨),所以方案①和方案④都可以恰好把8吨煤运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正确方案。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7题。

(1)让学生合作完成。

(2)集*流、订正。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法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伴随悠扬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学生回答: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类;麋鹿和狐狸都属于哺乳类。

2.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份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鸟类有271种,爬行类有122种,哺乳类有31种。)

3.提问: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3:我国湿地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二、互动新授

1.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解决哪一个呢?

出示教材第37页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提问: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求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我国湿地鸟类有271种,爬行类有122种,列式为:271 122=)

(2)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②汇报讲解。

师:你们和这位同学计算得一样吗?下面我们请他来说一说他的计算过程。(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讲解)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2 7 1

1 2 2

3 9 3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笔算的时候,相同数位要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判断。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37页例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请与自己小组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2)师: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71 31=302(种)

2 7 1

3 1

3 0 2

(3)提问:同学们,如果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出示:271 903=

①小组合作,在答题纸上进行计算。

②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从个位加起,1 3=4,个位上写4;十位上7 0=7,十位上写7;百位上2 9=1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上写1,千位上也写1,因此271 903=117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 7 1

9 0 3

1 1 7 4

(4)师: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1;如果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三个算式(271 122,271 31,271 903),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271 122是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而271 31和271 903都是进位加法。在271 31中十位上满十,要向百位进1;在271 903中百位上满十就要向千位进1。

(2)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4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前4道计算题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另外4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4)后4道题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教师强调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2.活学活用。

出示问题:丁丁和妈妈在比身高,你知道妈妈身高多少厘米吗?

丁丁:我身高137厘米。

妈妈:我比你高29厘米。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137 29=166(厘米)。

(2)集*流、订正,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连续进位加法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以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口算方法。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湿地不但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还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湿地野生植物。瞧!今天老师就带了某湿地野生动、植物的一些信息。(多媒体课件随着音乐播放收集的某湿地的动、植物图片。)

2.质疑:欣赏完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这湿地有野生动物多少种?这湿地有野生植物多少种?在这湿地中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共有多少种?……)

引导:同学们,看完资料我们知道了野生动、植物正濒临灭绝,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环境的保护,珍惜每一处花花草草,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保护环境!

二、互动新授

1.迁移渗透,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445 298=

(2)如何计算呢?(列竖式计算)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列竖式计算出结果。

①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

③学生评价。(板演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如果有错误,请给予纠正。)

讨论:这与我们前面学的笔算加法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不同点:前面所学的是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而今天学的是两次进位加法。因此更要记住要加进位“1”。

(3)提问:连续进位加法除了用竖式计算外,还可以用口算。如何口算出结果呢?我们试试看。

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示:注意观察两个加数,看看有什么特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口算方法。

③小组推举代表展示口算方法,并说明理由。

生1: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多加了2,再减去2。也就是:

445 298=445 300-2

=745-2

=743

生2:400 200=600,40 90=130,5 8=13,600 130 13=743。

生3:445 298=443 300=743。

……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445 298=445 300-2=745-2=743”这种方法最简便,因为298最接近300,把445与300相加,多加了2就再减去2,这样很容易口算出结果。)

小结:在计算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不但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还可以把这个数与整百数相加,多加了几就再减去几,少加了几就加上几进行口算。

2.合作学习,探究验算方法。

检验: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呢?

(1)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验算方法。教师巡视,适当引导、提示。

(2)小组内反馈验算结果,交流、讨论验算方法。

(3)汇报验算方法。鼓励学生并肯定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并让学生说出验算根据,还可以小组互相帮忙。如:

生1:我用743-445,看得数是不是298。(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验算)

生2:我用298 445,看得数是不是743.(根据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

生3:我用743-298,看得数是不是445.(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验算)

说明: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练习时就用那一种进行验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流、订正,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8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第(2)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集*流、订正。

(3)同桌合作完成第(3)题。先互相提出问题,把所提的问题记录在答题纸上,然后把问题进行归类并列式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第 3课时

教学目标

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归纳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学生自由回答)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国产动画也有了很大发展,陆续出产了许多新的动画作品。这里是“2004~2011年度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统计表中所给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提出有关于减法的问题吗?

生1:2004年比2005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生2: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生3: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性地板书提出的问题。

3.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减法问题,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减法的计算。(板书:减法)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问题: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要知道2011年生产了多少部动画片与2009年生产了多少部动画片。)

(2)引导学生看统计表并解答。

①指名列出算式:435-322=

②用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试着列出竖式算一算。

③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提示:列式时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减起?

④全班反馈,汇报计算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3 5

- 3 2 2

1 1 3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学习例2。

师:同学们可真棒!能独立解答例1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这一问题你能解答吗?试试看。

(1)指名列出算式:435-86=

(2)学生分小组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分小组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3)引导: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个位“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是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十位上加10再减,即“12-8=4”,百位借1后是3。)

(4)班内交流。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哪些物品大约是一毫米,什么物品大约一毫米厚(3)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个位: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得15-6=9。十位:3退1后是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得12-8=4。百位:4退1后是3。

(5)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方法。

3.比较例1和例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汇报:相同点:都是减法,在笔算的时候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不同点:例1是不退位减法;例2是连续退位减法。在计算例2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还不够减,从百位退1,十位上加10再减。

4.总结归纳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

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每一位计算时先减去被退走的1。

(3)课件出示歌谣: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4名同学上台板演前两组,并说说计算方法。

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每一位计算时先减去被退走的1。

2.数学诊所。(课件出示题目)

哪些物品大约是一毫米,什么物品大约一毫米厚(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