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这种情况导致当时各国普遍把动员视为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事件发生后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中间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各国的外交家也曾试图寻求和平解决事态的办法,然而复杂的联盟体系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使这种寻求外交途径解决的办法最终失败了。一场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双边冲突最终把两大军事集团都拉下了水。
战争爆发后德国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当时的德国有着世界第一陆军、世界第二海军。可德国的对手中英国有着世界最强的海军,掌控着世界金融霸权,还有着广袤的殖民地资源可加利用。从长远看英国的战争潜力比德国更强,更何况英国还是与法、俄同时对德国作战。每当德国在西线对英法联军发动攻势时庞大的俄军部队就以人海战术压了过来。
当德军把主力调往东线战场与俄军作战时英法联军又在西线对德军发动攻势。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几乎没能帮上德国任何忙:奥军在与塞尔维亚的战争中一败再败,最后还是靠着德军的支持才得以扭转局面。同样身为三国同盟成员的意大利更是临阵倒戈投入了协约国的怀抱。尽管德国又把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两国拉入了同盟国阵营,可这两国的战斗力比奥匈帝国还要羸弱。
战争逐渐变成了德国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单挑英、法、俄三大强国。英国利用自己强大的海军优势牢牢封锁着德国的港口,从而使德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几乎全部中断。德国不仅丧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而且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也大幅锐减。这意味着德国只能依靠本土资源支撑这场战争,然而英、法却能从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和中立国家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