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看来,成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卖400碗的时候,成本才能压到最低。卖的少的时候,可能连房租成本都收不回来。
那问题来了:
- 一碗面,卖得贵可能就卖得少,卖的便宜就卖得多。定价的高低,直接影响销量;
- 销量的多少,又会影响成本。卖的多,均摊下来的成本就低,卖的少,均摊的成本就高;
- 成本又是不固定的,但是成本又直接影响着定价,定价参考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
于是,定价、成本、销量,就成了一个互相影响的循环。似乎从哪都无从下手,那到底从哪下手呢?
牛肉面要开张,总是要先定个价格呀。
那一碗面,到底该怎么定价呢?那市场上有没有最优定价呢?
| 最优定价
理论上,根据供需关系,销量(Q)会随着价格(P)的增长而降低,那利润(Y)跟二者的乘积相关,这样就会得到一个关于利润和价格的二次函数关系。这个利润函数,会有一个最高点,也就是在这个定价,利润会达到最高。(C是成本)
Q=-kP
Y=(P-C)*Q
=-kP(P-C)
那实际上呢?
这个最优定价根本就不存在。
啥? 那经济学理论失灵了吗?
为什么找不到最优定价呢?
因为经济学上研究出来的关系都是基于各种假设,价格弹性也是假设出来的。放在实际环境中,“假设”并不成立,那根据“假设”计算出来的最优定价当然也不成立。
所以,当你看到用各种定价模型,各种算法来给牛肉面定价的时候,其实,还不如直接参考隔壁刀削面的价格来的靠谱。
事实上,大部分餐饮店的定价,都是参考市场上同行的价格,因为谁都不知道最优定价是多少,随大流总是没错的。
既然没有最优价格,那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解决定价问题呢?
| 差异定价
定价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同样的商品,客户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如果定高了,就会失去低价客群;如果定低了,就会失去高单价带来的高利润。
那能不能对不同的客群定出不同的价格呢?
想想也是不可思议,同样的商品,有哪个“冤大头”愿意支付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呢?
先别下结论,你可能就当过这个“冤大头”。
比如随处可见的肯德基老爷爷,几乎就把差异定价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平。
一个汉堡,上班族愿意花20块钱,学生党可能只愿意花12块钱,当然,卖12块钱也是赚钱的。
那到底该卖多少钱呢?如果卖20块钱,就会失去庞大的学生党客群;如果卖12块钱,明明有人愿意花20块钱买,多出来的8块钱不赚白不赚。
怎么能做到,同样一个汉堡,卖给上班族就卖20块钱,卖给学生就卖12块钱呢?
答案就是:优惠券!
一张优惠券,收集、裁剪、拼兑,一通操作下来,就可以抵扣8块钱,于是,大家都能在自己的消费能力范围内,吃上香喷喷的汉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