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以后,相应的退休金待遇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国家还推出了养老待遇新办法计算公式,那么过去按照工龄计档的计算模式还会有作用吗?
老办法计算模式。按工龄计档的模式,是每5~10年一档确定退休发放退休前本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来说,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发放70%,满20年不满30年发放80%,满30年不满35年发放85%,满35年以上发放90%。
这种退休待遇计算模式,50年代我国颁布实施的《劳动保险条例》就有了明确规定。实际上,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时代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待遇模式。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渡性计算模式。2014年10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国家推出的养老待遇新办法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四部分构成。由于变化太大,国家规定2014年10月至2024年9月为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过渡性办法。
过渡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老人退休时,要通过老办法计算公式和新办法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一下养老金待遇。如果老办法退休待遇高,那么就按照老办法发放退休待遇。如果新办法退休待遇高,那么就在老办法退休待遇基础上,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高出的一定比例。但是不管怎样,至少在2024年9月以前老办法退休待遇依然会有作用的。
也就是说,工龄35年比起工龄34年,老办法的退休待遇中基本工资的计发比例能够提升5%。但是相应的基本工资是2014年9月的基本工资标准确定的。当时的基本工资标准,由于没有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比较低的,5%的水平,普通人也就是70 ~80元左右。
新办法退休待遇计算公式。新的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如果说我们工龄增长,能够影响到的待遇主要是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部分,缴费年限(包括连续工龄确定的视同缴费年限)是养老金待遇计算的一项重要因素。相对于过去的5~10年一档的粗糙计算模式,基础养老金已经具体到每一个月了。
对于普通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讲,缴费年限相差一年,基础养老金会相差1.2%~1.5%的社平工资(或者养老金计发基数)。按照现在的社平工资或计发基数的水平,这一部分待遇一般也会在70~150元之间。
过渡性养老金部分,如果说我们工龄增长,实际上也决定了相应的薪级提高,薪级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也会提高。不过相应的变化并不大,视同缴费指数会有0.015~0.03的变化。对于不同地方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式,也能产生0.5%~1%的社平工资的养老金变化,能够产生的养老金变化大约是30~100元之间。
所以讲,如果是工龄34年和35年,虽然过去看是高出了一档,但实际上还是新办法退休待遇变化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