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在什么时候做好,导引术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15:46:56

后来,日本江户时代有位儒学医生、本草学家贝原益轩,他和王阳明一样,幼年体弱多病,所以他从14、15岁起广泛阅读医书、佛教和儒家的经典,并接受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学,为此对道士传授给王阳明的养生术很感兴趣。

这位老道士传授给王阳明的导引术,其实是一种呼吸方法,是将宇宙之气引入自己体内,让它在体内流动,最终实现“心神”和“虚无”不知不觉地合二为一的一种修炼方法。

其实,不仅道士修炼此术,儒家和僧道也修炼此术,比如禅宗中的坐禅,就是为了调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调身和调息,三者浑然一体,才能达到修炼的目的。

了解到此术后,日本儒医贝原益轩对调息非常关注,后来他汇集了此术的各种精要,写了一本书《初学知要》,详细介绍道家的这一养生方法。并且,他在《慎思录》中,再次说明调息的重点:“养气须先调息,调息才能养气,这样才能心境平静。气息若乱,内心必乱。”

导引术在什么时候做好,导引术方法(5)

到了今日,这一方法在我们日常中也常有运用,只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罢了。比如我们呼吸时,声音是否粗烈、阻滞、踹息,细弱无声、连贯无中断等,从辨听呼吸的声音中,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与否。

王阳明就是因为和无为老道士修炼了这个调息方法,所以他渐渐的好了起来,后来他通过静修,还获得了预知未来的神通。只不过王阳明的思想和日本儒医贝原益轩想的不一样。

王阳明认为道家求的长生,静修预知未来的神通,以及调息静养身体,都只能让一人或者一代人受益,而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圣道,是可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造福无数人的大道,而不是一个术,所以他并没有停留在导引术这上面。

经过王阳明对圣道执着的追求与探索,最终在龙场悟道,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此,他创建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并萌发致良知思想,启迪人的精神。

王阳明悟道后,创建书院,布道讲学,传授阳明心学,一时弟子遍天下,和当时孔子讲学的盛况一样,而他的思想也一直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的企业家、名人大咖都深受影响,比如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就十分崇拜王阳明,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可以看到很多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影子。

导引术在什么时候做好,导引术方法(6)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蔡元培、郭沫若、张岱年、余秋雨等,也曾认真研读过“阳明心学”,而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蒋介石还因崇拜、纪念王阳明,于1950年, 将台湾大屯山、七星山、纱帽山、小观音山一带,原名草山的山区改名阳明山。1969年,在阳明山公园内,又建造了阳明书屋。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导引术在什么时候做好,导引术方法(7)

王阳明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已经深入众人之心,并且当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不菲的成绩。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

王阳明心学高扬的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初心,洒脱的胸怀,从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意义,让疲惫脆弱的内心重新获得强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围中获得内心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良好的指导思想。

导引术在什么时候做好,导引术方法(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