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如何成为圣人的道理,其实每个人内心早已有之,又何必祈求外物的帮助?那便是中华传统文化凝聚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行为共性——良知。比如勤奋,无私,仁义,和谐等民族精神。因此,随着中华崛起的脚步不断加快,某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已敏锐的认识到,中国人之所以总能万众一心,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是因为中国不止是一个国家,更加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确切的说,是一种取法天地,效法自然的自然价值观念的传承。
但如梨花之前所言,当代任何自夸的真理与伟大,如果不能接受自然科学的严苛检验,只能流于形式,成为备受质疑的无稽之谈。也正是为了补上这一文化短版,梨花才不余遗力的将天文运算引入对《道德经》的注释。尤其是注释“道经”部分。因为是“道经”是“德经”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内圣,大公无私的公允之心。因此前文梨花才说,道经的目的是“格天地之理,致自然之知,正意诚之德,明公允之心”。而“德经”则是“道经”的社会运用,两者关系如同体用,内在于外在之别。故《庄子·天下篇》记载,大道未被割裂之前“内圣外王”本属一体,既任何王者,必须拥有包容万民的圣洁之心。亦如陆王心学“知行合一”的宗旨,道经是知,德经是行,二者一体,不能分离。
“知是行的主张”是说,适于自然变化的良性认知,能为行为指明获得吉祥结果的正确方向;而“行是知的功夫”是说,朝夕不能懈怠的柔弱累积,是成就圣人需终身践行的傍身功夫。言下之意,良知统心御行,善行履职尽心。故经曰“弱者道之用”。荀子引用此理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陶渊明同样引用此理劝学:“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讲述的均是聚少成多,渐进累积的自然之理。
同时更加是,微观聚合为宏观的自然造物之理!
不知如此讲述,您是否能够明白古学象数与义理,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哲学彼此相通的由来与运用?梨花之所以一再强调构成大同世界的基础是彼此包容的和谐理念,依据同样源自天文学的现象观察。首章之所以进行如此多的天文运算,想要证明的同样是天体运行的基础规则——时间与空间一体共生,此消彼长的互化规律。而这个问题,早在十六世纪便已被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认识到,因此开普勒第三定律也被称为“调和定律”。调和什么?调和的便是天体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天体轨道半长轴的立方,均衡对等的平衡关系。既《系辞传》中记载的,易学立卦之数——参天两地而倚数!
但牛顿将调和定律中的平衡规则,引入到世间万物的物理规则中,比如牛顿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相等的平衡问题。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牛顿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统一了天上与地下的物理规则。只是牛顿出于时代所限,未能认识到时空平衡规则中存在的扭曲问题。因为在牛顿所建立的绝对时空理论中,时间是平坦的,既时间在时空任何位置的流逝速率都相同。但爱因斯坦却狠狠打了牛顿的脸,并通过原子钟实验一再证实时空并不平坦。如珠穆朗玛峰与海平面,国际空间站与地球表面的时间流逝速率都不同。因此GPS卫星定位系统需要根据所处时空位置不同(本质是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调整各自时钟的流逝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