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从春秋战国的思想体系来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理念,其实可以看作是当时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因为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想纷纷涌现,各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层出不穷,但无论是墨家法家道家,亦或是儒家,其实都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定人心,安天下。
只不过是由于他们具体的策略和方式有所区别,所以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让人觉得这些思想体系各执一词,彼此互不相容。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正因为当时天下的局势太过纷乱,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辅佐君王执政。
但是说到最后,他们图的究竟是什么,是个人扬名立万,还是让他们的学说流传天下?其实都不是,就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天下太平的最终理想。不管是依靠什么手段,参与政局也好,言传身教也罢,其宏观目标都是一样的。
而到最后之所以只有儒家思想在世间流传的最广,正是因为他总结了所有思想的共同目标,不仅符合执政者的追求,更符合天下大多数有志之士的个人追求。或者说儒家当时提出的这种思想,就是那个时代中很多人的心声,他们攻读经典,钻研哲学和思想,分析政治局势,一步步充实自身,然后在风云变幻的天下间施展才华……
此时回过头来再看那些人的表现,其实正好符合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中给出的路线。所以说这套理念,其实是对于当时各种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以及一些人生实践的归纳和总结,是一种集人生之大成的体现。
不过言及此处,新的问题也就来了,古时候的那些有志之士,为何都会不约而同的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什么力量让他们得以殊途同归?
打破沙锅问到底——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源头与传承如果要问古人为何能将天下事为己任,从而走上修身齐家治国之路,那么就要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甚至需要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时期。因为从那个时期开始,天下这一个宏大的概念,就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我们中华儿女的血液深处。
自三皇五帝开始,中华民族就已经走上了统一之路,开始由一个又一个分裂的族群,慢慢凝聚成了一个伟大而又坚定的民族。自从炎黄二帝奠定中华民族的基石,一直到夏商西周,再到春秋战国以及后来的封建社会,这片天下虽然也曾经历无数的分分合合,但是大统一的观念,却始终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里。哪怕历经千年风雨,这种信念也始终不曾倒塌,反而愈发坚定。
关于这一点,历史的事实,已经给出了足够充分的证据,那些王朝的兴衰更迭,都是中华民族走向大统一时所留下的足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越在乱世的时候,人们对于天下的统一和安定也就愈发渴望,他们发自内心的向往天下太平之后的安稳局面。
因为这些人始终坚信,各国分裂的战乱时代,终究只是暂时的,真正实现天下一统的大王朝迟早都会来临,这既是他们心中的信念在发挥着作用,也是曾经的历史,留给他们的坚持。因此在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之中,思想界却打成了一种非常宏观的统一,都在为了迎接最终的太平盛世而不懈努力。
他们努力的方式,当然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因此也就不外乎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线。与此同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把天下比做一个整体或者是生命体,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俨然就像是一种病态,需要经过调理和根治,才能恢复成常态。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理念,就像是当时那些有志之士们针对天下的病态,潜心钻研制定出来的一种药方,代表着他们为这个天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操作方式,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其实是一个道理。而这种理念,最后也如同人体细胞抗体一样,对于这种病态,有了更为强大的抵抗性。
毕竟《吕氏春秋》一书中也曾提及:“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可见,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当中,古人对天下的概念和责任已经深入骨髓,衍生出后来这种理念,早已是必然的结果。
总而言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宏观的理念,既是中华民族思想界的一大结晶,也是古代有志之士,对于国家和天下的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信仰传承,共同造就了这一宏大的人生目标,并且值得所有人去传承和延续。
结语中华上下几千年,留下了太多的精粹和结晶,哪怕只是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都有可能承载着一种极其伟大的思想或者理念。然而当我们触及到这个层面的时候,其实更应该追寻其背后的成因和各种推动力,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蕴和根基。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今天的我们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站稳自己的脚跟,以海纳百川的形式,收纳和包容外来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