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而且重复上演,罗巴切夫斯基也难以幸免,甚至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1826年,人才济济的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学术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满怀激情地向大家宣读了《几何学原理及平行线定力严格证明摘要》。
这也标志着非欧几何的诞生。
本以为群英荟萃,能激发出更多思想的共鸣。可另罗巴切夫斯基大失所望的是,台下的学者们大眼瞪小眼,完全不能理解他过于先进的观点。
不理解也正常,但是对不理解的观点直接予以否定就说不过去了。
可事实就是让人心寒,这场会议上的鉴定小组是由重量级大咖西蒙诺夫、古普费尔和博拉斯曼组成。
三人在数学界鹤立鸡群,是权威的代表。或许三人都是保守派,所以对罗巴切夫斯基的“奇思怪想”持有强烈地否定态度,因此他们不但没有给出书面意见,反而还弄丢了文稿。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被权威不屑后,罗巴切夫斯基倒是没有灰心丧气。探索真理的过程都是孤独的吧,或许他对这条充满荆棘的路早已有所准备。
沉淀三年之后,他王者归来,以喀山大学校长的身份发表以非欧几何为基础的《几何学原理》论文。
本以为,时过境迁,大家对新思想的包容性会更高。
然后,事情却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奥斯特罗格拉茨基在看了这篇论文后,对此嗤之以鼻,还极尽挖苦之言。他不仅将该著作讽刺得一无是处,还对外公开指责罗巴切夫斯基的论文是歪门邪道。
就这样,这篇论文以一种惨烈的形式出名了,而它的作者罗巴切夫斯基以一个不学无术的形象臭名昭著。不仅不了解数学的人会通过杂志撰文来批判他,而且还有富有名气的数学家朝他发难。
一个敢于创新思想、探究奥秘的人何罪之有呢?或许就像人们常说的当浑浊成为常态,清醒反而是罪恶。
其实,清醒的人并不只有罗巴切夫斯基,还有一个更“聪明”的清醒人。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欧洲数学之王的高斯。他在罗巴切夫斯基出生那年,就已经研究形成了非欧几何的雏形。
但是如此另类的研究成果让他不敢于在公众面前展现,甚至在得知罗巴切夫斯基的研究成果后,依然忌惮外界的声音,没有为非欧几何正名。
由此,可以得知他是个十分爱惜自己羽毛的人。在那样保守的学术环境下,这或许是个“聪明”的处世之道。
高斯在公众面前闭口不谈非欧几何,但是在私下里,却称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
为了看懂罗巴切夫斯基关于非欧几何的作品,他甚至去学习了俄语。这说明他的内心是十分认可非欧几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