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旋馍的正宗做法视频,油旋馍详细教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8 09:01:33

兴平云云馍,因它像古典图画中的一朵云彩而得名。看起来又像一副没带腿子的眼镜,所以俗称“眼镜馍”。它造形美观,颜色白中透黄,吃起来酥甜可口,久放不会变质。

很久以前,在兴平县城住着一个白老汉,他的老伴靠打馍为生。他们打的馍色白味香,人人爱吃。两个老人膝下无儿,只有四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她们自小爱学针线活儿,都想变成妈妈给她们讲的织女那样的巧人,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乞巧活动它们最感兴趣。当这一天来到的时候,她们除了在织女像面前摆上各种新鲜瓜果以外,还要摆上两盘爸爸妈妈打的香馍,年年如此,从不间断。她们的诚心感动了织女,有一天晚上白老汉梦见一个穿着五彩云锦的美丽的女子来在他的身边,深深施了一礼以后,开口说道:“老人家,每年七月七日,我都吃到了你亲手打的馍馍,这种馍别的都不错,就是样子不太好看。说毕从袖中取出一方异香扑鼻的手帕,指着上边的云彩花纹说:老人家,你如果照这个样子去打馍,一定好吃又好看,生意兴隆”。白老汉正要用手去接那手帕时,女子忽然不见了,一翻身醒来,原是一梦。他正要叫醒老伴时,老伴自己也醒来了。白老汉将梦中的情景述说了一遍,谁知老伴哎呀一声,说道:“怎么,我和你梦的一模一样”。两人随即起身按仙女指点的图形烧鏊打馍。这次打出的馍来,确实好看好吃。老婆说:“你看给这馍起个啥名字好”?老汉说,“感谢仙女的指点,就叫云云馍吧”!老汉把馍挑到街上去卖,引动了四面八方赶集的客人,大家吃了赞不绝口,一会儿就卖光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知道兴平有一种云云馍,连京城的官员都派人来买。后来白老汉慢慢富了起来,他的四个黄花闺女也都成了当地飞针走线的巧手,个个找到了如意郎君。

这种馍的做法是:选用一斤精粉,加菜油和白糖各二两,水三两半,把称好的白面中间刨个坑,把白糖用开水化开,和油一起倒在面坑中,然后把面和成面絮,面要和硬些,用杠子压好。等面回软以后,一斤揪成20个左右的面块,再把面块搓成长条,中间压扁两头圆,把两头一正一反卷成两个圆圈形,放在鏊上烘烤一小时就成了。

兴平乒乓干馍

在杨贵妃墓所在地的陕西省兴平县,有一种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传统风味食品,叫作干馍,也叫疙瘩馍。因其形状宛似椭圆形的乒乓球,小巧玲珑,逗人喜爱,故又称之为乒乓干馍。色、香、味、型俱佳,乡土气息浓郁,千年盛名不衰,堪称小吃一绝。

相传,兴平干馍始于唐代。因其干酥荃香,耐嚼味长,便于携带,又耐久贮,原为各地往返京都长安(今西安市)递送公文的差役,出外长途旅行者必带的干粮。唐代天宝年间,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传递文书的差役带入宫廷,皇帝、后妃们品尝后,大加赞赏,称作美味,特别是受到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的青睐,更使干馍身价倍增,广为流传。

星换斗移,岁月流逝。20世纪以来,干馍一直是兴平县市肆饮食供应消费者的美点,城关地区设有专店经营。及至50年代,当地国营饮食部门制作销售,职工干部外出旅差时,多购买携带备作旅途食用。吃时不需加热,不用菜肴佐餐,酥脆可口。外来旅客除争先品尝一饱口福外,还要带一些回去馈赠亲友。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干馍重新焕发光采,跻入了接待外宾的大雅之堂。一位外国朋友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品尝后高兴地说:“各国旅游者都知道法国面包好吃,但这种既好看又好吃的乒乓干馍远远超过了法国面包,这也是中国烹饪文化历史悠久的标志之一”。

礼泉柱顶石馍

油旋馍的正宗做法视频,油旋馍详细教程(17)

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所在地的礼泉县,有一种传统风味食品,因其状似柱顶石而称之为柱顶石馍。此馍始于唐代,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色泽鲜美,醇香扑鼻,不佐菜肴吃亦美味可口;便于携带,又耐久贮,食者无不称赞。清朝乾隆皇帝拜祭唐太宗昭陵时,品尝了地方官员敬献的柱顶石馍后,大加赞赏。

1981年8月,美国前总统卡特访华。30日,他同夫人、女儿一行来陕,访问了礼泉县烽火大队。中午,在一位农民家里吃饭。主食有面条、饺子、柱顶石馍;菜有烧豆腐、拌豆芽、炒蛇豆、西红柿炒鸡蛋。卡特不熟练地用中国筷子夹着各种农家菜,边吃边翘起拇指夸奖:“真好吃!真好吃”!对柱顶石馍特别感兴趣,赞不绝口,还详细询问了它的做法。当主人向他介绍了用料、制法和“皮薄瓤厚鼓鼓腔,底凹面平柱顶样,酥脆爽口味道香,携带方便好存放”的特点后,卡特十分高兴,即让翻译连同这天的菜谱,全部译成英文,带回美国去了。

蒲城椽头蒸馍

油旋馍的正宗做法视频,油旋馍详细教程(18)

蒸馍,又叫馒头。这个名字始于三国时代。《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肉,以面包之,以象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唐代把面食统统称为饼。《事类统编》载:“入笼蒸者曰蒸饼,亦曰馒头”。《嘉话录》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刘仆射(射读‘夷’,当时仆射即宰相)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饼(即馒头)处热气腾腾,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僚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从这个小故事中,可见当时馒头制作技艺之精湛。

蒸馍虽是陕西人的重要主食品,但蒲城椽头蒸馍与其他蒸馍不同。它在三秦大地上已载誉200余年,因其状如椽头而得名。在制作方法上别具一格,蒸馍不使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盘揉。讲究盘到揉到,柔软光润。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不佐菜蔬吃,则甘香满口,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不愧为蒸馍中之佼佼者。1982年在渭南地区风味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传统名优食品。

长期以来,椽头蒸馍不仅是蒲城当地的传统美点,而且被人们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饶有兴味的是,祖籍蒲城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不用说对家乡的名特食品椽头蒸馍富有感情。但他为官一贯廉洁奉公,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1932年秋,在他主持陕西省政府工作期间,一个曾当过蒲城县警察局长的人求见,谈话中来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临走时又拿出礼品,其中有4个椽头蒸馍,一语双关地说:“故乡特产你吃了一定满意”!“这蒸馍为啥这样重”?杨将军掰开一看,馍里竟然包着黄澄澄的金条,还有纸条写明:“如能委任×县县长,还当重礼相谢”。杨将军不禁怒从心起,立即下令将此人禁闭。后来查知此人当警察局长时,不仅贪赃枉法,且曾以“通共嫌疑”逼死人命,杨将军立令处以死刑。

韩城早麻糊馍

油旋馍的正宗做法视频,油旋馍详细教程(19)

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号称“文史之乡”。民间蒸食非常丰富多彩,不仅有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的“馄饨馍”;有纪念给宋真宗治过病被封为“法王”的房寅的“法王馍”;更有纪念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早麻糊”馍。难怪日本友人看了赞叹说:“文史之乡的馍上也有文化”。

“早麻糊”馍是用优质的小麦面粉,起酵面蒸成。一定不用碱面发酵,而用老曲发酵。老曲发酵蒸的馍又大又虚,又软又甜。一斤水面只蒸一个,这种馍,老年人最爱吃。

“早麻糊”馍圆圆的,大大的,像丰收的圆仓。“早麻糊”馍的上方,是面捏的白菊或白梅花,恰如后人献给先烈的洁白素花。司马迁故乡人给这种馍起了“早麻糊”这个耐人深思的名字。

早,就是早早的,黎明时分;这里人把天将黑的黄昏时候叫“天麻糊糊”了。起这个名字,是专为那时候秘密敬献司马迁的。

司马迁被迫害致死后,朝廷一直不准夏阳人祭祀他。但“道德光天地,文章贯古今”的司马迁以著《史记》而名垂千秋,夏阳人自然引以为荣,不仅同、冯两姓的司马迁后裔敬仰他,而且韩民都怀念他。逢年过节,乡民们就朝着出生司马迁的高门原,献上蒸食,来宽慰司马迁的在天之灵。后来这种祭祀活动被官府勒令禁止了。乡民们悲愤万分,纷纷向司马迁后裔住的徐村老人请教。徐村老人说:早年听逃回夏阳的司马迁夫人柳倩娘说过,司马迁下狱后,奸贼李广利不让家属去送饭,多亏了一个好心的老看守让司马迁夫人或是早早,或是天麻糊糊的时候送馍来,由老看守趁狱吏不在时,转送给司马迁。

听了徐村老人的讲述,乡民们从司马夫人给狱中送馍的事受到启发,于是就想出了能瞒过官家的巧妙办法了。大伙不约而同,每逢年节,就在先一天的麻糊糊时,向司马迁英灵献上蒸食馍,第二天不等天明就收拾得不留一点儿痕迹。

自从采取这个巧妙方法以来,官府一直没发现。为了叫后代牢牢记住献馍的时间,乡民们特意把这种敬献司马迁的蒸食馍叫“早麻糊”。献过后,又由晚辈敬送给老辈人,以表孝敬之意。后来,乡民们也用这种“早麻糊”来祭祀祖先。这种风俗习惯,今天仍在乡间流行,并载入“韩城市志”。

韩城芝麻烧饼

油旋馍的正宗做法视频,油旋馍详细教程(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