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原名王绍先,排行老三,故人称王三,祖籍北京,在清朝初期祖上由北京迁居周口。祖辈传统经营饮食,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先手在周口二板桥、胡家集、大渡口等处开设饭店,以水饺为主。
1979年后,王三重操就业,大胆创新,饺馅中除葱、姜外,其他一概不用,而以适量的江米代替。这样做出来的水饺,口味绝佳,一鸣惊人。
王三水饺皮薄馅饱,皮筋馅脆;肉丸不散,入口流油;肥而不腻,清香可口;不腥不膻,味道鲜美。
鹿邑妈糊

妈糊是鹿邑的特产,在外地也可能见到,但要想吃地地道道的妈糊,非来鹿邑不可。这道美食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润滑如脂,香甜可口,有如母亲的乳汁,故名“妈糊”。地道的妈糊吃完,碗里干干净净,有如刚洗过一般。
鹿邑古时叫苦县,伟大的道家人物老子就诞生在这里。相传有一年苦县受灾,粮食绝收,只收获了大豆和谷子。只有两种粮食,哪里够吃,苦县人纷纷外逃,跑不出去的只能留下来等着饿死。
一个白胡子老头,腰里别个药葫芦,拿根赶牛鞭,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挥“嗄”的一声炸了鞭,说:“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转眼就不见了。苦县人受老头点化,把去皮的谷子和泡胀后黄豆掺在一起,用石磨磨成沫,然后放到锅里煮,就成了最早的“妈糊”。一个人吃两碗,再配些野菜,竟然熬过了荒年。
今日鹿邑人做妈糊精益求精,所用大豆和小米都精心挑选,制作工艺也大大改进,做出来的妈糊清香怡人,入口即化。
关德功烧鸡和孔集烧鸡
河南有三大名烧鸡,关德功烧鸡、孔集烧鸡和道口烧鸡,前两种都产于周口。

关德功烧鸡,又名“关记烧鸡”,清代光绪年间,由关德功祖父关洪斌创制。关德功烧鸡注重老汤,鸡汤保存十多年。关记烧鸡造型美观,色佳味美,爽口不腻,无论凉热只要提着鸡腿一抖,即骨肉分离。
孔集烧鸡因产地在鹿邑县西孔集而得名,据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曾与试量狗肉、草帽辫等土特产一起,作为鹿邑贡品上贡给朝廷。孔集烧鸡色泽鲜亮,黄中透红,肉烂而筋脆,肥而不腻,清香诱人,嫩鸡骨头可吃,老鸡骨肉分离。
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

河南人的早餐首选胡辣汤,其中以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最为正宗。相传明代嘉靖年间,阁老严嵩为讨皇帝欢心,从一高僧手中得到一道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皇帝喝完龙颜大悦,赐名为“御汤”。
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逍遥镇,将药方传到了该地。逍遥镇人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每天的早市,要上一大碗胡辣汤,淋上香油、陈醋,放上一撮切碎的香菜、一勺榨菜,“刺—溜”一声,河南人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一天。胡辣汤的辣,简单直接,让人喝完额头会渗出细细的汗来,麻、辣、鲜、香,吞咽之余又有东西面筋、海带等料可嚼。
淮阳酱黄花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