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校长不同的是,张干保守窝囊,实行圈养的教育方式,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他像一只鸵鸟,选择将头深深埋进沙土中,忍辱负重,希望每一个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然而,延长时间、拼命做题、打压个性等血与泪的教育,最终只能培养安分守己的封建奴才,与民国时期焕然一新的学校风气格格不入,也与这群风华正茂的学生想法背道而驰。
月考、收学费、易永畦之死将张干与学生的矛盾推上了巅峰,最终引发了*的驱张运动。
我们对张干固然怀有万分的同情与理解,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校长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也无法引领一群志气昂扬的学生。
然而,可悲的是,当前的社会,孔昭绶之辈寥寥无几,张干之流大行其道,多少学校的校长声嘶力竭地表示学习蔡元培,效法孔昭绶,可私底下却都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张干!
03 湘江三杰*、蔡和森、萧子升为“湘江三杰”,是全剧竭力塑造着墨最多的主人公。三个人代表了三种价值观,三种治学处世态度。
下面以*为线索,略陈我对三人的看法。
先说毛与蔡。
二人志同道合,是全剧最为默契相处最长关系最好的一对兄弟。严格讲,*是一团熊熊烈火,具有燃烧视野改天换地的气魄;蔡和森则是一汪滔滔碧波,具有无坚不摧汹涌澎湃的胆略!
*的家境颇为殷实,因为自己性情使然,父亲断了财路,无缘北大,选择了免费的湖南第一师范。
蔡和森则家境贫寒,母亲出身大户,反对包办婚姻而愤然离婚,凭借顽强的毅力培养蔡和森与蔡畅。
*的母亲温顺善良,是典型的传统旧式农家妇道女人,父亲却蛮横霸道自以为是。*从小对母亲的同情与对父权的反抗亦是将来领导农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初露峥嵘。
蔡和森却恰恰相反,母亲葛健豪与鉴湖女侠秋瑾为莫逆之交,性格坚韧波澜不惊的她深深影响了蔡氏兄妹,对蔡和森的执着刚毅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全剧中蔡和森有一处尤其令人感动:教育学课上与刘俊卿关于教师地位的辩论,那是蔡和森人格光辉四射的最好证明!
蔡和森:“我不同意。教师者,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者也。要是教师都一门心思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地位去了,那还有什么心思去培养学生,用这样的心态去教书,又怎么教得出愿意为社会、为大众奉献自己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