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卿:“大道理谁不会讲,如果要你低人一等,吃一辈子粉笔灰,你蔡和森也未必愿意吧。”
蔡和森:“我从来不觉得吃粉笔灰有什么地方低人一等。相反,我倒坚信,教书育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刘俊卿:“我也没有说不崇高啊,只不过别人都说教师是穷教书匠。光你自己觉得崇高,有什么用啊?”
蔡和森:“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提呢。”
这是一段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的辩论,蔡和森的论述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我心目中对教师最好的定位!
可惜的是当前社会,教师的低待遇,教学队伍的良莠不齐使得曾经无比光辉的教师岗位变成了今天很多人眼中的鸡肋!可悲可叹!
就整部电视剧而言,蔡和森是最完美的学生代表。无论是勤工俭学艰难度日亦或刻苦求知发奋自立,都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榜样!亦是当今社会大学生最好的模范!
*极端偏科,常常固执己见,而蔡和森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冒险急躁,喜欢险中取胜,而蔡和森沉着冷静,坚韧睿智;
*粗犷豪放,时时张扬过甚,而蔡和森内敛含蓄,刚毅执着...
杨昌济临死之前,曾向章士钊写信推荐二人:“*与蔡和森,海内人才,君不言救国则已,言救国,必先重二子。”足见杨之慧眼!
当然,蔡和森的结局非常悲壮:1928年爱妻向警予被捕,1931年蔡和森遍历酷刑,面不改色,壮烈牺牲!
下面说说萧子升。
萧子升是三位中文采风流最出众的一位,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被袁吉六盛赞有大家之风,加上可以左右手同时写对联,可谓出尽风头。
作为长沙读书会的会长,萧子升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并不低于*,加上此人风度翩翩,信奉改良主义,崇尚美育思想,像极了古典文人,在全剧中魅力四射。
从一开始萧子升与*的许多观点都针锋相对,不过这些仅限于学术讨论,真正产生重大分歧是二人1917年暑假的一次游学经历。
二人智斗年过古稀喜欢卖弄风雅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的翰林老爷丁德安,毛萧二人设计救出被放高利贷险些羊入虎口的小姑娘。
萧子升认为社会需要慢慢改良,*却坚持要革命。二人的真正分歧也由此产生。之后二人分道扬镳,相约30年后再见分晓。
结果萧子升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建国后去了南美乌拉圭。而*则砸碎了旧社会,建造了新中国。
1955年6月,*《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中曾有一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似乎有怀念当年同学登岳麓山,如今却身在域外小国之意。
04 文明其精神 野蛮之体魄*无意是全剧的主角,光芒四射自是无可厚非,然而导演摒弃了之前塑造伟人高大全的套路,将少年*展示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棱角突出。
*是刻苦治学的范例。他在一师读书的几年中,写了数不清的读书札记。在一本不很厚的《伦理学原理》的书上,他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评语。
在他最喜欢读的《韩昌黎全集》中,圈点、考订、批评和称赞,朱墨纷呈,琳琅满目,此外,他手抄十余万字的《西洋伦理学史》,至于其他的读书事迹,不胜枚举。因此,他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苦读生”。
关于治学,*与杨昌济有一段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