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陈先生先后在北京、福州工作,2012年到上海定居。相对于北京,“上海的气候文化更适合我们”,因为他祖籍在福建,妻子祖籍在广东,“我们算是南方人”。
“干净”是陈先生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他认为,在中国,上海一直是“比较前沿、开放的城市”,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度会大一些。在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近几年因为疫情,一家人的旅行次数有所减少。陈先生有些遗憾,但随即又表示,“原来我们都在往外走,比如说出国旅游或者去中国的其他城市。现在我们可以一年去十几次迪士尼,还参观了上海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体验了采莲藕、挖泥鳅等活动,更加了解上海了”。
在上海生活了10年,他深切感受到了上海的变化:“上海包括道路、景观、人文环境在内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住在陆家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滨江这些年的变化。”
左图为2022年,右图为2015年
疫情之下,他还给小区里一些有语言障碍、不懂团购的外国人提供了帮助,“后来也有外语能力比较好的社区志愿者进行协助”。陈先生还将家里的防疫物资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原本邻居之间不会有太多的交流,但现在大家都认识了,会打招呼也会相互串门,我觉得后疫情时代,邻里之间的感情会加深”。
曾经只想来看看的陈先生,如今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他说:“我可能不能以外国人自居了,因为外国人只是过客,在中国待一阵就回去了,对我来说这里是第二个家。”
陈先生一直关注着党的二十大。他认为,这场会议十分重要,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中文的‘粉丝’”
来自莫斯科州克林市的娜思佳已经定居上海8年,她也在关注着中国发生的大事,通过丈夫和新闻,知道中国正在开一场很重要的会议。
2006年,娜思佳进入莫斯科一所大学学习国际经济贸易,大一就开始学习中文。她说,“中文很难,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想要挑战自己”,结果“学了之后,我越来越喜欢,变成了中文的‘粉丝’”,还有个中文名字叫“于姝雅”。
2009年,娜思佳在莫斯科大学生汉语大赛中获奖,获得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和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进修一年的机会。
2009年娜思佳在上海
在她看来,上海是独特的:“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喜欢欧洲文化,而上海把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这一年,她成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参与了主题曲《世界》的拍摄,还参加了第三届汉语桥。
娜思佳参加世博会主题曲《世界》的拍摄(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