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婶家的桃酥饼(上)与牛街的龙福饼。 摄影/何嵘
一首太平歌词,数了几十种老北京点心,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唱得人满嘴流哈喇子,听完就得直奔饽饽铺。
老北京所谓的饽饽,即糕点,是老北京离不开的社交神器。旧时北京人崇尚礼仪, 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靠饽饽交际。去四姑姑家聊点闲话,装个饽饽匣子;去二大爷家借点东西,装俩饽饽匣子;多少年不来往的远房亲戚突然造访,甭管好事坏事,临走之前,务必让带走几袋子零食白酒——再提俩饽饽匣子。
不带饽饽就出门,显得不懂事儿。亲朋好友会在背后议论:没里儿没表儿的。
▲老一辈讲究,饽饽都拿匣子装;年轻人就比较简单,打包盒就行。 摄影/卢文
北京人好排场,讲规矩,吃东西时尤甚。饽饽不能乱买,要跟着时令吃:
二月吃碎蜜供;三月吃紫萝饼、玫瑰饼;四、五月的粽子、五毒饼不能错过;六月的绿豆糕亦不可缺席;七、八月买自来白、自来红;九月花糕、十月芙蓉糕;十一月的萨其马很重要;腊月里,梆硬的糖瓜要上供;正月里,元宵不吃不吉利。
▲粗粮饽饽。 摄影/何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