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货龄新鲜
货龄新鲜一直是品牌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除了产品本身问题,更重要的是市场运营。
前几天有朋友咨询:最近旧货大爆发,疫情下旧货处理的方式。我的回答是产品大货龄本来就是过程管理行为,一旦成了大货现实,基本上比拼的就是之前的“下水道”建设了,临时抱佛脚意义不大。如果没有“下水道”,那么面临的很可能是经销商*,品牌商丢失市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2020年的事情。其次疫情不断反复,要预留至少50%的货龄时间,预防突发的封城、封路情况,避免两三个月封闭期结束后,产品直接过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货龄新鲜要纳入营销团队重点考核范畴,需要厂商合力监管。
不忽略试错成本
疫情之前,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创新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病毒,一切不变好像都是错误的,一切改变才能适应时代浪潮,但是潮水退去,死伤无数。很多厂商都希望改变,这一点本没有错,但是不要忽略自己的钱袋子。
一个朋友东挪西凑,投资三百万干一个特色餐饮店,开业不到一个月就疫情封控了,疫情结束了,他的店也结束了。验证了那句话:你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厂商本身具备造血功能,损失一点可以很快找补回来,现在的市场行情,一旦厂商孤注一掷地重投入失败,银行不会帮你、资本也不会关注你,面临的只可能是*清算。
所以这个阶段的尝试一定是保证现有生意正常运转以及可抵抗一般风险的资金储备情况下去进行。就像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小型企业老板问我,研发一款国潮元素的新品饮料,需要新引入一条生产线,感觉能成功,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回答道: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建议重资产投入,九成把握都不行,目前国内已经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代工是试错成本最低的干法,我也可以帮你对接代工工厂。
提高经营能效
什么是经营能效?经营能效包含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
例如:A和B品牌商都能销售100万,但是A赚了10万,B赚了15万,那么A和B都具备经营100万的能力,但是B的经营效益就比A高。当今的快消品竞争比的是能效,而不是单一的能力或者效益,简而言之就是既要卖得多,又要赚得多,就像农夫山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