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炖肉时有句“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
别着急,烧开以后,麻烦大火再多烧个十来分钟,敞开盖子,给残留的腥味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彻彻底底地离开锅里。
毕竟转了小火,盖上盖子,有些反应慢的腥味,想走也走不了了。
也总有一些食材们,不太适合焯水,就拿鸡翅来说,几乎是全包围的真皮,焯水的话反而没有多少机会让腥味出去。
那就换个思路,焯水变成泡水,慢是属实慢了点,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时间成本,但去腥的效果终究是很理想的。
做菜这件事儿极其矛盾,得争分夺秒又不能操之过急。
得抓住食材“断生,变色,脱水”的这些瞬间进行正确的操作,也得在给腥味和香味足够的时间。
毕竟来说,这世间的事情哪有什么结果,都是过程。
看到这个小节的标题,估计有人会纳闷了……
葱姜蒜?这不是“炝锅三兄弟”嘛,其实呢,他们还有个名号,叫“去腥三人组”。
尤其是葱姜这两个老大哥,体内含有的特有物质,能够跟腥味的载体发生直接的反应,生成其他的不腥因子。
比起酒来说,运作速度可能是慢了些,但效果还不错。
附带的好处是,葱姜毕竟是有香味的,去腥的同时,把增香这份担子也揽过来了。
网络上美食博主们特别交代的那句,“焯水时放点大葱大姜进去”,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葱姜也有他们的缺点,有些场合不太适合他们的本体出现。
例如葱怕高温,油炸的话,坚持不了多久就吓黑了。
姜更可怜,也不知道怎么收获了那么多黑粉,拒绝吃姜的人比比皆是。
为了应对这件事儿,厨师们以食其味不见其形的指导思想,发明了葱姜水。
葱姜切丝,加点水泡出汁液,急脾气的大厨,直接也会捣碎过滤汁水。
用葱姜水代替葱姜,执行去腥增香的工作,这样的方式,收到了食客们普遍的好评。
葱姜还有个小毛病,久炖会发酸,下锅的时候记住他们的数量,中途记得用筷子一个一个捡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