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造高效课堂
传统课堂越来越呈现出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单调、缺乏互动氛围、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教学效率不高、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发展不够全面等缺点。那么学生喜欢的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至少有几个特征:
师生互动、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而非传统的“满堂灌”。
形象生动,而非满堂都是干巴巴的抽象概念和讲解。
轻松有趣,而非从头到尾正襟危坐、高度紧张、大气不敢出。
自我体现,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针对学生喜好,那么我们老师应该营造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正如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所说,“我可以总结好课的共性是‘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们喜爱。”
我们老师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实施教学,其中重点谈谈“有方法,有生活”。
1、有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断的创造新的教学、学习氛围,从新课的引入到新课的进行,从教学手段的使用到教学方法的选择。我经过近段时间学习和多年的工作观察和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我在一堂习题课上使用了翻转课堂:给学生做了一次月考考完试,自己拿几张白纸,手写一份答案,拍了照片,发在班级在线教学平台上,告诉孩子们:各自看照片对答案,第二天要上台讲。
试卷讲评课有以下的操作流程:挑选或录制微课(重点题目)、观看视频、反馈问题、分析反馈、设计上课方案、解决疑难、拓展延伸(小组合作)、检测反馈。
又比如,“等差数列”这堂课。有以下的操作流程:挑选或录制微课、前置学习、预习检测、分析反馈、设计上课方案、解决疑难、拓展延伸(小组合作)、检测反馈。
用这样的方式,教学观念的翻转,破除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观念禁锢,实现因材施教。师生角色的翻转,老师从过去的教学主体变成教学过程的导演,主体变成学生。
(2)课堂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的翻转。
德育体系与翻转课堂的融合:
我尝试把德育体系嫁接到翻转课堂上,与班主任配合起来,全面推行积分制,学生在校所有重要表现都有相应的正负积分,课上无论加分、表扬还是批评,都转换为德育分数,登记到班主任责任薄上。课上回答特别精彩、小组合作良好、主动帮助同学等,都有一定额度的正积分,相反则为负积分。正积分有奖励,不同积分档可以兑换不同的实物,如本子、水笔、橡皮擦乃至学生们喜欢的书等。不过平时,我还是喜欢在课上用语言激励学生,比如:“这么有难度的问题,你能回答得这么好,不错!”那是他们莫大的荣耀。负积分也有惩戒,必须去做一些公益劳动,比如顶替值日生擦黑板、扫地、擦窗子等。班主任拿着这个本子,每两个星期给每个学生算一次德育积分,并排出个人排名、小组排名;排名第一的给奖励,前两名还会给予一次豁免权。
豁免权是学生们最眼馋的东西,因为班主任允诺他们,每次豁免权可以抵消一次他们犯小错的责罚。
当然,德育积分最后一名也会有惩罚。我与班主任沟通好,惩罚都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不论是个人还是小组积分最后一名,接下来一个星期,放学后都要小组留在教室里做作业。
所以,我教学的班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上面都有两个分数,用两种颜色的笔来打,真实的卷面分数用红笔写,后面我再用蓝笔写上平时分。
翻转课堂带给我和学生的变化:
我觉得学生的转变有四大方面。第一个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始培养起来了。因为学生先在平台上自学,跟着微视频学习,然后把自己的疑点和难点在平台上跟老师提出来。那么他们就会在课堂上听课更有的放矢,来听自己的疑难,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第二个,我们课堂活动形式是以小组合作来进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每一个组员都发挥积极作用,他们在共同努力之下,针对老师的提问组织一个小组最完整、最佳的答案进行展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就有所培养。第三个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勇气得到了培养。第四个就是协调和沟通能力。
2、有生活
这里的有生活,即是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化并非是指在数学课堂的过程之中列举一些与生活联系相对较为紧密的例子,而是需要将数学与生活实践以及活动相联系,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合作以及交流,倡导学生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个人实践动手能力及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这一知识时,我利用情境教学,假设某人喝酒后酒精的含量为3.2mg/ml,在喝酒停止后,实际的含量一小时会下降50%,那么要多长时间后他才能驾驶(我国交通法规定驾驶员的血液酒精含量不能超过0.2mg/ml),又如彩票与概率,战争与数学等。通过设置这种生活气息较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同时,这样也让学生发现身边许多东西都与数学有关,我们还将数学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