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依云、戴森等能稳坐其赛道高端化第一,而卤味行业的“高端化”,却这么快就失灵了呢?
01 50块一斤的鸭脖,谁在追捧?
周黑鸭“折戟”高端化的过程,在表外表里一个湖北同事的经历里有生动的演绎:
“10年前在北京读大学时,寒暑假回校,给同学、朋友带湖北特产,一定会有周黑鸭。
但近几年,虽经常去北京出差,却再也没送过了。因为发现,北京高铁站的周黑鸭,比我从武汉带过去的更新鲜,还送个啥。”
而这背后,透露出的似乎是:周黑鸭高端化的定位与其发展扩张,一定程度是相悖的。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复盘戴森的轨迹可知,其成功在于鼓吹的恒温大风量,明显区别于其他平价产品,价格高出好几倍,也有大把人买单。
也就是说,高端化跑通的关键是独特性。事实上,周黑鸭也是以此撑起定位的。
在卤味食品是安全黑名单常客时期,周黑鸭靠首创MAP气调包装,延长保鲜——保质期从1-2天延长到5-7天,在一众散称同行中,成了最靓的仔。
另一方面,推动门店时尚化,着重发力高势能门店——交通枢纽、综合商超等,也和卤味的惯常竞争圈脱离开来。
而这步棋,在目前看来是绝妙之举:
走进高铁站和机场,周黑鸭“鸟枪换炮”成为地区特产,随着出行送礼名声大噪——那时,别管你是北京的,还是珠三角的,出差湖北免不了被同事调侃“带两盒周黑鸭回来”。
反复营销“刷脸”下,吃周黑鸭演变为一种潮流(想象一下去长沙茶颜悦色的疯狂就懂了),价格反而被淡化了,高端也就此立住脚。
可以看到,相同品类的产品,周黑鸭的售价,通常约为同行的1.5倍。而高价礼盒装,甚至高于市场均价2倍不止。
但即便如此,消费者依旧狂热,如下图,2016年门店数仅占比26%的交通枢纽店,为周黑鸭贡献了37.4%的收入。
消费端持续追捧下,周黑鸭的眼“红”了。
管理层在2017年财报中说道:大量交通枢纽店愈加成熟,为我们录得较高收益,接下来交通枢纽店仍为本集团门店网络扩张的策略重心。
而数据显示,2018年周黑鸭净增自营门店261家,其中交通枢纽店接近90家。
然而再次规模扩张后,预期兑现却落空了。
原因就是开头那位同事的经历,你本打算当礼物送给朋友的产品,在朋友的城市已经有了,且比你手里的还新鲜,你尬不尬?
也就是说,高势能门店全国扩张,消解了特产礼品的定位,开得多了,消费狂热反而会退潮。
原本,面对这种红利消退,企业可以通过逐渐调整或转型来应对,但疫情的到来,却将高势能门店完全按住。
为了生存,周黑鸭不得不将重心转回街巷社区,而这个场景的痛点在于食品安全——保鲜问题。
上述说过,周黑鸭的MAP锁鲜包装技术,一定程度缓解了这个问题。不过,其本质仍属于“曲线救国”。
相比之下,早先是“脏乱差”代表的绝味,在保鲜上却做到了“釜底抽薪”:当日下单,当日生产,当日配送,24小时开始售卖。并借此,营收有较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