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相声段子,说的是一位卖雪花落的小贩边吆喝边“指挥”他儿子撒尿,结果变成了这个味儿的:“怎么那么好喝,(就这儿尿吧),冰糖、桂花给得多!”
这虽然是个玩笑,却叫人记住了雪花落的两种重要辅料——糖和桂花。
雪花落(读音如涝,但却不是酪字)的名字看上去很是诗意,其实它的制作方法接地气得很:
把铁桶放进一个比它略矮、直径更大的木桶里,木桶、铁桶间隙里装着用以降温的冰块。制作的时候,铁桶里放进碎冰块儿、香精、糖、淀粉,混合均匀后,通过人力反复拉动连接绳来转动铁桶,把冰搅成冰凌。那冰凌像刚落下的雪花一样晶莹,盛出来后再加上糖、桂花等等的辅料,因此得名“雪花落”。
刨冰(图片 | SHUN STYLE)
看到这儿您眼熟不眼熟?对,这东西就是原始的刨冰,只是比刨冰的制作方法更费劲一些。
多数人可能对“雪花酪”更熟悉一些,这里之所以写成“雪花落”而不是“酪”,是因为“酪”在老北京指的是粘稠的半流质半固体食物,而我们的主角“雪花落”则是是利利索索、清清爽爽的冰凌。
卖雪花落的小贩吆喝着:“冰激凌、雪花落,贱卖多给拉拉主道(主顾)——盛得多,给得多,又凉又甜又好喝……”
刨冰(图片 | Pixabay)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冰激凌虽然已经出现在了中国市场,但价格十分昂贵,需要当时的货币两三毛钱,而同等数量的雪花酪只需要两三大枚,其价格差异有点儿像现在商场里的DQ冰激凌和老冰棍儿,所以大量小朋友还是选择做雪花落的忠实粉丝。
这种冷饮如果是用熟水冻冰再进行制作的话,自然是消夏、解暑佳品。可是经常有小贩偷工减料,买来的冰直接进行加工,要知道,那些冰块可是上一年在湖里被捞出来后又在冰窖躺了半年!这样的雪花落喝完拉肚子的概率大大增加,倒是间接达到了败火的功效。
刨冰(图片 | 慢时间)
雪花落小贩界有位传奇人物名叫张麻子,他给冰桶上安了个小机关,细节处咱也说不准,也不敢瞎猜,不过观者看来就是:冰桶上装了铁轮,还系上了个小人儿打水的玩偶,小贩一拉绳子,桶一转,小人儿就跟着上下跳动,引来一群小朋友围观。这样一来主顾自然就多了,收入也蹭蹭上涨。
这位略懂机械的张麻子后来成功发家致富,儿子改行做了阔事,他也退休当了封翁,再也不卖雪花落了,因此成为民众嘴里的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