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房子商品化以后,它就不再是个简单的居住场所,还被赋予了金融属性,成为家庭财富的主要象征。数据显示,如今房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超过7成,只有2成多的资产是金融产品,足见大家对于房子的喜爱程度。国人对房子情有独钟,另外还与年轻人结婚、家庭养老、医疗教育、工作就业等家庭大事有关,因为只有拥有城市里的房子,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些资源。
现在准备买房的朋友,可能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是今年是否可以买房了。毕竟现在买房不像过去那样“随便买、随便挑”都能带来财富增值。一方面,平均房价仍然居于9252元/平方米的高位,买套房子不仅要掏空家庭几代人的积蓄,还要背负几十年的房贷,可谓压力山大。再者是,一旦匆忙入手,过几年万一房价下跌了,就意味着家庭财富缩水,但是如果今年不买房,又担心今后房价上涨,错过了买房时机多花钱,因此很多人比较纠结。
其实大家所关心的,无非是未来房价涨或跌的问题。对于国内房价走势,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房价会持续上涨。比如近日享有中国房地产之父称号的孟晓苏就认为:总体上说全国的房价都是在上涨的过程中,房地产将继续延续黄金时代。孟晓苏的理由是:房价跌不起来。因为如果房价大跌,股市大跌,企业*,有钱人的财富就会成为负资产,而低收入人群到时候连工作都没有了,更买不起房子。
持此乐观态度的还有北师大教授董藩,早期他曾语出惊人地认为:再过25年,全国的平均房价可能达到9万元/平方米,北京的房价将达到80万元/平方米。而针对一些人买不起房子的问题,几个月前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建议,全面放开限购、限售、限价,并将贷款比例调低到15%,房贷延长到40年或50年。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房价持续上涨应保持谨慎态度。比如经济学家李迅雷在去年初曾认为:今后5年,房价下降城市的个数一定会超过上涨城市的个数,即二八现象将逐渐呈现出来。而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去年6月上海陆家嘴论坛上则表示: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面对以上两种不同观点,很多购房者感到困惑:究竟听谁的意见更合适呢?其实购房者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每个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应该说他们说的都没有错。
比如以孟晓苏的观点为例,他更多是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看待房价趋势,因为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房价除了2008、2011、2014这三年有过调整,其它年份确实都在上涨的;而考虑到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等因素,认为房价整体是上涨的也没错。
再比如董藩的观点,他则是站在北京首都这个汇聚了顶级优质资源,长期有大量外来人员涌入的超大城市的角度,认为房价可以涨到80万每平的高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最早的时候北京的房价只有几百元每平,短短几十年不是涨到了6、7万?当然了,也有很多人认为董藩的观点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
而李迅雷和郭树清的观点又如何呢?不仅没错,而且预判得还很精准。事实证明,之后不仅全国很多城市的房价降了,房价下跌的城市也确实越来越多。比如全国受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自去年9月份以后,新房、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城市超过半数,且呈现出连续7、8个月环比下跌的态势,那些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投资炒房客,已经吃尽了苦头。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2022年不买房,5年后房子究竟是“金价”,还是“葱价”呢?对此我们认为,5年后国内的房价虽然不至于像“葱价”那样便宜,但也不会像“金价”那样贵,而是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城市间房价分化将会更加明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