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标题,估计有些朋友不理解,洛阳不是号称“汤城”嘛,水席和各种汤为人们所熟知,再不济,烫面角和肉合也中啊,这家里再平常不过的烙油馍咋会这么“突出”?不好意思啊,洛阳为人们所熟知的美食的确很好,但出门在外的人最是想念家里日常饮食,尤其是妈妈做的饭,这就是最好的味道记忆,我家也不例外,烙油馍成了我的最爱。
在洛阳老家,烙馍是家常面食,有瓷面、发面、干烙、油烙、水烙等各种样式。烙油馍,顾名思义馍里有油,吃起来比较香,烙油馍可以在面团里撒葱花、芹叶碎或者猪板油粒擀开,也可以烙的中途往面饼里灌鸡蛋液,可简可繁,各家都有各家的做法,我最喜欢的就是葱花油馍。做葱花油馍我妈妈喜欢烙成瓷面的,就是面团不发酵的那种薄饼。每次烙饼时,妈妈动作很麻利,热水和面,揉出面团,均匀擀开,涂油、撒葱花和盐,再卷成面轴,揪成等份的块儿,擀成圆饼,几乎一气呵成。妈妈在灶户里边烙边擀,还不忘招呼我和爸趁热吃,因为刚烙好的油馍外焦里软,放凉了就回软,没有焦酥的口感,要是隔上一夜就变得干硬,得泡汤里吃了。我最喜欢的吃法是把油馍切成丝,泡在玉米面汤里,吃一口馍,喝一口汤,一甜一咸,滋味十足。
这是我烙的油馍,看着还凑合
因洛阳是北方城市的缘故,从小到大,感觉家里几乎不怎么吃米饭,中午面条、早晚喝汤,尤其是天天晚上馍菜汤,真的是雷打不动,没办法,我和爸都喜欢吃妈妈烙的馍。记得有次看到妈妈在灶户擀馍,我就急不可耐的搬个小墩儿守在鏊子旁,眼睛不离开妈妈手中擀好的馍,那时候估计我也就四五岁的样子,妈妈刚给鏊子抹油铺上馍,我就伸着小手想去摸摸,还没伸到鏊子旁,手就被妈妈用筷子敲了一下,当时疼的我刚咧开嘴哭,妈妈掰了一小块儿热乎喷香的油馍就塞进我嘴里,关切的看了我一眼说,妈知道你想吃馍,但你不要把手伸到鏊子上,当心烫着,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啊,记住没有?我飞快的嚼完咽下嘴里的油馍,赶紧点点头。
2006年,我到乌鲁木齐上学,离家前,妈妈把几块烙油馍用袋子装好,放在我小背包的最上面,叮嘱我在火车上先把油馍吃了,少吃点泡面,当心上火,其实在火车上也就吃三顿饭,吃完妈妈装的油馍我到下了火车都不觉得饿,说实话,瓷面油馍真顶饿。2008年春节前放寒假回家,因为大面积降雪,火车到达洛阳车站晚点了有俩小时,望着站台上厚厚的积雪,我还有点愁咋回家,没想到刚过出站口,就看到爸妈站在雪地里招呼我,他俩怕雪天路上不好坐车,十多里路程也不近,就骑着电三轮从家赶来火车站接我。刚在车子上坐好,妈妈从怀里掏出来用袋子装着的热乎油馍递给我,说在家刚烙好的,让我赶紧趁热吃,她估计我这一路上也没吃啥饭,下了火车冰天雪地一定得让我吃口热乎的。咬了口油馍,随着那再熟悉不过的味道涌进大脑,我的眼泪一瞬间就止不住了,到家了,还是家里好。就是那一年的春节,妈妈教会了我如何烙油馍,至今没忘。
世事无常,2012年的春节刚过,妈妈去世了,那段时间我正值大学毕业季,心情很低落,对未来感到迷茫,在乌鲁木齐换了几个工作都不如愿,索性打道回府在老家谋生。中秋佳节,爸看我整日闷不吭声,也想让我早点振作起来,叫我晚饭烙油馍吃,我应了一声就去灶户准备烧水和面,看着熟悉的案板和擀面杖,妈妈那忙活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是啊,妈妈不在了,但烙馍我可以接着做,妈妈教给我的不仅是方法,还有烙馍那熟悉的味道,妈妈她还在陪着我!做好饭和爸一块儿吃着,他说我做出来油馍的味道和妈妈一样,那一刻,感觉中秋依旧是中秋,人不在,心相通。
后来,我有了老婆和儿子,只要在家休息,我就做烙油馍和她俩一块儿吃晚饭,不过我也没少被老婆抱怨,说的瓷面油馍不太好消化,味道虽好但不能多吃。我刚开始还不解,为啥自己吃了二十多年都没事,老婆吃了几次就受不了。后来问岳母才晓得,她家一直吃的是发面油馍,老婆吃不惯瓷面的。好吧,原来这就是妈妈的味道,走遍东西南北,妈妈做的饭永远是最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