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铜匜
- 盉、匜
其实,蓥和盉( 音hé )是同一件青铜器的不同名称。从字形上分析,“禾”说的是五谷,“皿”是指容器,表明盉是用来装酒的器皿。
王国维在《说盉》中,明确提出:"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盉的造型通常园口深腹,上有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在盉身上,左有流,右有鋬。盉出现于商朝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盉口变小,腹部扁圆,以蹄足兽流作为装饰。有的盉还设计了提梁。
在周朝时,盉和匜(音yí)是组合使用的。据《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是指浇水,盥是洗手洗脸。简单来说,盉用来浇水的,匜就是给客人洗漱用的器皿。匜有造型椭长,前流后鋬,底有四足。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出土了一件“青铜朕匜”,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腹深12厘米,重3.85公斤。器底和盖上有175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历史上最早的民告官案件,还首次记录了法官受贿的情节,有“青铜法典”的美誉。
上图_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 甗
青铜实用器,不止是盉和匜。甗(音yǎn)是商周时期的烹饪厨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蒸煮食物的甗,底部是有穿孔的箅,下部是用来煮水的鬲(音gé)。沸腾的蒸汽通过箅孔,加热煮熟食物。甗和鬲的结合,类似于现代的蒸锅。
甗圆身直耳, 侈口束腰,器形厚重。鬲由三个中空的足组成,足间烧火加热。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三联甗,高68厘米、长103.7厘米、重138.2千克。三联甗采用一鬲三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与如今的多眼灶十分相似。
上图_ 簋 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
- 簋
北京东直门外,有一条名为“簋(音guǐ)街”的小吃街。其实,簋,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簋的造型多变,有圆型、方型或上圆下方的。早期的簋没有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簋身多以兽纹装饰。
簋在商周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周礼·地官·舍人》中有:“凡祭祀,共簠(音fǔ)簋。”在祭祀时,簋经常以偶数的方式和鼎搭配。而且对于簋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周朝规定:“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九鼎八簋”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
上图_ 青铜罍
- 罍
《诗经·周南·卷耳》曰:“我姑酌彼金罍(音léi),维以不永怀。”其中的罍是一种盛酒的大型青铜器,形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早期的罍多以方形为主,经过发展,周代出现了圆形罍。纹饰从繁缛变得素雅。
西汉梁孝王刘武酷爱收集古董。在众多珍藏中,他尤其钟爱一件青铜罍。刘武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梁王的位子传到他的孙子刘襄手中,他的王后任氏专横霸道,贪得无厌,听说府库中有一只罍,价值连城,便向刘襄讨要。
刘襄宠溺任王后,视祖训为儿戏,不听祖母的劝阻,强行将罍送给了任王后。有人将祖孙争罍的事上报到朝廷。汉武帝经过朝议,认为梁王违背祖训,极为不孝,削去梁国八座城,并将祸首任王后斩首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