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注“大叔的煮夫生活”,了解更多美食
前几天去逛街,走的腰酸腿乏,饥肠辘辘,猛一抬头街边拐角处门头上赫然挂着“某某包子"的一个大牌匾,立马就迈不开腿了,进到店里先点两个鲜肉大包子,白白胖胖的发面大包子,一口下去顿时香气四溢,酱色的肉汁就着宣噗噗的包子皮,那叫一个过瘾。
“包子”,据传源自三国时期诸葛亮,而“包子”最早的称呼却是“馒头”。
蒙圈了是不,哈哈!
话说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率兵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经过泸水,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当地人说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即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此馒头非彼馒头矣。
“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馒头之有馅者,北人谓之包子(意思是说馒头没有馅,包子有馅)。北宋陶谷的《清异录》也谈到当时的“食肆”(卖食品的店铺)中已有卖“绿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而包子酒店则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可见这一时期包子已经很普遍了。
包子只是中国古老面食其中的一种,自从面食的原料小麦在中国广泛种植以后,中国人就充分发挥了在食品制作上的天赋,将面食彻底的发扬光大了,也造就了风味各异,品种繁多,多到你想不到各类面食。可以说到你口水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