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在工业化早期,人们的环保观念还未形成。五大湖既是两岸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又是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污池。化肥农药普及后,过度施肥打药的问题一度在美加非常严重,化肥和农药通过降水进入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最终进入大湖。
人类早期的污染能力确实看不出多大效果
但工业时代的技术和产能是加速迭代的
环境容量很快就不够用了
(19世纪晚期芝加哥,图片:Everett Collection/shutterstock)▼
大湖水量大,少量污染物会被稀释到安全的水平,并被大湖自净。但是美加的工业化持续了一百余年,大湖占比极低的流出量,又使得日积月累的污染物不易排出。
1913年到1916年美国曾对近岸水域进行调查,却得出了工业污染物不足以影响用水安全的结论。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的环保意识,让两国错失尽早治理的良机。
水好水坏鸭先知,可惜鸭子没有话语权
(图片:Lewis Photo Studio/ shutterstock)▼
先污后治的无底洞
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环保意识觉醒,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伊利湖与克莱尔湖渔获检测出汞超标,在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伊利湖已死”这样夸张的口号流传一时。
伊利湖如图
(伊利湖岸边,图片:Michael G McKinne/shutterstock)▼
在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之后,美加两国对五大湖污染问题变得重视,相关研究和合作陆续展开,1972年达成了《大湖区水质协议》,日后逐渐进化成为治理大湖污染的四年计划。
尼克松与特鲁多1972年签署《大湖区水质协议》
(图片: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