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时间上香港回归,空间上,潜在对手龙凤一心做汤圆,使其腹地暴露,湾仔码头又有强大的冷链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可谓兵强马壮,粮草丰沛。
一切条件业已成熟,是时候回家了。湾仔码头以迅雷之势在广州和龙凤的老巢上海开厂,并以「臧姑娘」这个形象进行宣传,主打「像妈妈一样用心做美食」的品牌理念,很快就获得了内地市场的认可。
短短两年时间,水饺的销售额就达到5亿元,攻下了华东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1年,品食乐被通用磨坊合并,更让湾仔码头实力倍增,迅速铺货到全国市场。
04
等到叶惠德反应过来,悔恨已晚。不得不说,在四家速冻巨头中,龙凤最初占据的条件是最好的。过于眼红三全的市场,让叶惠德放弃了自己的优势项目水饺,去做汤圆,以至于丢掉了大片江山。
其实在中国,饺子是比汤圆有市场的。因为人们很少将汤圆当主食吃,但饺子是可以天天上餐桌的。
后来事实证明,从市场占比来看,速冻水饺确实是速冻食品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但这还并不是龙凤最致命的决定。两面受敌之下,急于求成的龙凤接受了另一家想攻入内地市场的美国食品巨头亨氏的合作。
亨氏的助力,一度让龙凤稳住了上海,但也正是亨氏,最终导致龙凤的「灭亡」。
腹背受敌的不止龙凤,还有三全。1997年,内地不仅多了一个湾仔码头,还多了一个思念。
我前面说过,李伟早年靠着和路雪发了家,还积累了很好的冷链资源。
但跟老乡陈泽民一样,他意识到冰淇淋生意过于季节性,一到冬天,手上的资源就闲置。
于是他转头把目光放在了速冻汤圆上。在29岁的李伟准备做速冻汤圆的生意时,陈泽民已经是汤圆大王了。
并且,三全的崛起带动了整个河南速冻产业的发展,连龙凤都打不进来。
不夸张地说,当时在郑州创业做速冻汤圆,就像今天在杭州做电商,强敌环伺,危险与机遇并存。
为了取经,李伟专门跑去三全打工,主动和员工们套近乎。
要说李伟这人确实很有手段,他甚至和陈泽民的儿子,三全第二代掌门人陈南成了好朋友。
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年春节,李伟专门跑去找陈南玩,一聊就聊到半夜,干脆在陈南家客厅打地铺睡。
陈泽民曾说自己很重视广告,但跟郑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记者出身的李伟相比,可能还要略逊一筹。思念的崛起,总结起来就一个字:*。
1997年,李伟成立思念,这个名字一是纪念香港回归,二是表达汤圆寓意。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思念的厂房就开在了三全的对面。
同是河南老乡,岁数上相差一个辈分,记者属性的李伟,就和技术属性的陈泽民,打法完全不同。李伟不懂技术,但是懂市场。
他知道三全的产品好,于是在一开始,所有的产品全都模仿三全。三全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这并不能解决销路问题。
于是在1998年,李伟在《大河报》刊登了一版寻人启事,寻找最会做汤圆的人,奖励50万,引起业内轰动,最终招来了一批速冻专家。
这批专家也没令李伟失望。当时市面上的汤圆,都是以三全为模板的大汤圆。思念转而开发了小汤圆,走差异化路线,相反市场大热。
随后又借鉴河南灌汤包的工艺,推出了灌汤饺子,一举在两个品类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李伟从未掩盖自己的野心,甚至直接在厂里挂上了标语:食泽民生。
表面上看起来,这句话意思是民以食为天。
但真实含义是:吃掉陈泽民,才能生存。
不过年轻人终究是嫩了点。在1999年靠产品创新突袭三全抢下市场两年后,李伟想要故技重施,推出了秀才系列水饺。
这次有备而来的三全推出了状元系列予以还击,并且开发了多个品类狙击思念,让思念好不难受。
直到李伟托人给陈泽民带话,祝老爷子身体健康,此事才算暂告了一个段落。
不过在营销方面,思念确实有两把刷子。当年思念要推出虾饺,但市场普遍认为内陆的河南能有什么好虾,天生更信任在水边的湾仔码头。结果思念用了一句文案实现突围:我们在饺子里放了一只整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