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电影的类型如何转变,重庆电影数据分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00:12:06

与都市电影相对,王家卫的怀旧电影如《花样年华》中,配乐也同样杂乱纷陈:三首Nat King Cole歌曲、老上海的《花样的年华》,还有传统戏曲、50年代的电影歌曲、香港菲律宾乐队演绎的拉丁风情乐调等,都在电影中呈现。

音乐品种的混杂有着肯定香港复杂性格的功能,这些杂芜的音乐共同赋予了电影一种不悲不喜的整体观感,因为难以清晰指认其音乐意义是沉重批判还是褒赞愉悦,只能模糊地接纳包容。

这似乎也是香港文化的真实写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浸润与渗透,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竞争,商业文化与非商业文化的角力,共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富多元的文化语境。

重庆电影的类型如何转变,重庆电影数据分析(21)

王家卫的电影序列中,出了像《重庆森林》《旺角卡门》一类现代都市题材的,还有如《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一类带有强烈怀旧色彩的题材。

需要注意的是,王家卫所怀之旧并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60年代的香港文化:一种掺杂了当时西方盛行的现代性反叛的文化。

所以,王家卫的“怀旧”依然包含着强烈的后现代特征,香港的后现代特征:暴力、吸毒、性爱被弱化或虚化为背景,凸显的是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的情感危机——无论现代都市还是怀旧风格,电影的主体都是人们无处安放的情感。

重庆电影的类型如何转变,重庆电影数据分析(22)

这种后现代意义的内在文本与剪贴、拟像、拼凑、反讽、调侃等后现代的表述方式的搭配运用,“怀旧”或感叹“期限压迫”,都反映着对历史与明天的不确定。

长期生活在殖民地的、现代的香港人,无法为自己做历史定位,更不愿面对现在的困境(无论是1997年之前还是之后的王家卫电影都有很强的末世情怀)。

在无根感与现代性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后现代的、抽空了历史分量的作品。

重庆电影的类型如何转变,重庆电影数据分析(23)

这便是王家卫独特风格诞生的一些原因——在后现代语境下,香港多元文化共同作者用制造的作品。


后记

“电影是商业行为的一种,当中应该有不同的包装和套路,也应该好似超市一样,容纳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产品。也不应该批评这间店铺做生意的方式有问题,那个卖的产品大众化······市场是需要不同的东西与办事方式”,王家卫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

与大多数叫好不叫座的艺术电影相比,王家卫的艺术才华不仅发挥在艺术创作上,也分布于艺术与商业的互动中。

重庆电影的类型如何转变,重庆电影数据分析(24)

上一页23456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