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了一篇有关四川捐赠湖北蔬菜的文章,发现有很多小伙伴对棒菜和莴笋,以及棒菜所属的芥菜类蔬菜存在很多的疑问和混淆,那么今天就想来细说一下芥菜,这个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蔬菜的叫法我统一按照相关史料和网络上比较普遍的名称来,可能会和有些地方的叫法不同。)
要追溯棒菜的来源,我们就得回到古代,去看看它的老祖宗—芥菜。
我国历史上关于芥菜的相关记载,大多都是关于芥菜籽制作的芥末。《礼记》中写道:“脍,春用葱,秋用芥”,“芥酱鱼脍”,这是芥菜作为食用蔬菜的最早记载。这里的“脍”,指的是生肉,在古代,食用生肉并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不仅如此,古人对食脍还特别讲究。比如孔子在《论语》中就详细地描述了食脍的讲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意思是肉要切得越细越薄为好,腐烂了就不能再食用了。在古代没有丰富的调料品,肉类的腥膻味怎么盖住呢?这个时候,气味浓烈,能驱虫灭菌的调味型食物就很有必要了。所以春天的葱,秋天芥菜籽磨成的芥末就成了食脍的必备。
籽用芥菜——油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芥菜籽都是用来磨成粉,作为调料食用。到了明朝,开始出现了籽用芥菜中的“油菜”。明朝《瑞州府志》中有言:
“油菜,似芥菜,根赤。子可压油。冬种春实。”
现在每年春天,油菜花漫山遍野,很多地方还因为油菜花,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即可观赏又可榨油,可以说是性价比很高的作物了。
大头菜
根用芥菜——大头菜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四川是最先大量种植籽用芥菜的地区,这也为后来在四川及其周边地区演化出其他种类的芥菜打下了基础。比如根用芥菜的“芥菜疙瘩”,四川人也叫“大头菜”。大头菜多用于制作腌菜,其中要属四川宜宾的腌大头菜最有名。宜宾大头菜的种植历史悠久,清朝嘉庆版的《叙州府志·物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葱韭蒜白菜青菜蔓菁各厅县志皆有”。
蔓菁即为大头菜。宜宾地处金沙江和岷江的交界处,偏酸性和天然的富硒土壤和常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大头菜的种植和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