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员从小在四川泸州长大,三岁时由于收入微薄,母亲带他去学习体操,但教练告诉她的母亲孩子肢体力量不够,别耽误了前途,不如学学舞蹈。不少学舞蹈的小孩都要忍受辛苦的训练和在外漂泊的求艺之路,胡沈员从小在少年宫学习舞蹈,原本矮小、瘦弱,在四川艺校招生时,因为身上独有的灵气被选中。
胡沈员身上有着韧劲儿,先天条件不算优秀,他就比常人更努力,舞蹈教室九点开门,他留点就去给自己“加练”,逐渐探索出自己的舞蹈个性和艺术理解,后来毕业于中央民俗大学,中途的费用也少不了家里人的辛苦支持,这些记忆或多或少都凝结在了他的舞蹈《儿时》中,用舞蹈对着母亲的告白。
这份求艺路上的坚持,同样也保持在艺术理念上。胡沈员相信,艺术家最难的是台独,作为创作者,太圆滑、太人情世故、太懂得迎合未必是一件好事。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寻找、沉淀、等待,一步步走,做出强有力的作品,而不是大家都接受的艺术作品。
但同时,胡沈员也喜欢四川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种放松的情况下,也更有利于创作中产生各种奇思妙想。他与四川的舞蹈家们聊天,发现他们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他讲不出自己的舞蹈中有直接的四川元素,但他觉得四川养育了他这种性格。他觉得未来如果能为四川创作,或者作品里有四川元素,他也是非常乐意的。他透露,下一部作品目前也已经在“变现阶段”。“这个想法2到3年前就有,只是经过前期的准备,和舞蹈片段的编排,今年才慢慢实验、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