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本书的典故,不畏浮云遮望眼典故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24 21:43:00

本期节目中,宋应星将以现代礼仪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听闻袁隆平少年时读过《天工开物》,最喜欢里面的《乃粒》,宋应星激动到热泪盈眶。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何止是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大地上奋力续写了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

蒙曼教授感慨道:“宋应星、宋应昇和涂绍煃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组合,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是创新组合,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团队也是创新组合。这一个又一个组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传承着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本书的典故,不畏浮云遮望眼典故是什么(9)

点亮科技自信

文化节目开啃科技典籍的“知识坚果”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正如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近期在《求是》杂志刊文中所说:“《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牛年伊始,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着力从这些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钩深致远的求索之中,让年轻人和全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以及“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就敢于从佶屈聱牙的“上古之书”《尚书》入手,并且成功“出圈”。这一实践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这背后需要的,是文艺工作者开啃“知识坚果”的壮志雄心。

《天工开物》和作者宋应星作为中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大众来说不算陌生,却少有深入解读。全书共十八卷,123幅图,初版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本书的典故,不畏浮云遮望眼典故是什么(1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做客本期节目,在访谈现场为观众精炼讲解《天工开物》的意义和内涵。

三位嘉宾从“天工开物”四字的出处讲起,解读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的技术观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分享《天工开物》以《乃粒》开篇、以《珠玉》结篇的“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内在理念;他们从神农氏、后稷、宋应星讲到袁隆平、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梦人,从《天工开物》论及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表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浩如烟海的科技典籍的积累,它们都是我国科技史的坐标,不仅构建了璀璨的中华科技文明,在文化交流中同样远播海外,造福世界。”节目希望让观众看到,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一直以来都刻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继往开来,传承不息。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本书的典故,不畏浮云遮望眼典故是什么(11)

这是千年追寻、今朝圆梦的故事,也是少年有志、民族无量的故事。3月7日锁定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档,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典籍《天工开物》,聆听仓廪殷实的美好梦想,铭记伟大的付出和不朽的传承,也在更多人的心中,点燃一团熊熊燃烧的科技创新之火。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