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金莱(作者原创授权)
有人说,《西游记》是宗教大战;有人说,《西游记》是成长故事;也有人说,《西游记》是将修心;但是无论如何,《西游记》这本书中最为明显的主线就是唐僧取经!(当然也有朋友说是如来传经,但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笔者将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讨论这个问题)
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唐僧为何取经?
当然,这要从西游故事的源头说起了,因为唐僧取经的缘由在不同时期都是有变化的!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唐朝高僧玄奘大师为原型的虚构人物,而西游故事的原型便是玄奘大师远赴印度求法的故事。那么,想要知道唐僧为什么去取经,就得先知道玄奘大师为什么要去取经?但是想要知道玄奘大师为什么要去取经,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究竟何许人也?他又为何取经?
说起玄奘大师,大家似乎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一个佛学家,曾经去印度求法”,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却是不全面的。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称“法师传”)中有着对于玄奘大师详细地描述(这里不做赘述),其中提到了,玄奘大师俗名“陈祎”,是陈留(即今河南开封)人,是其父的四子,从小就聪明过人、懂得礼仪,并且“备通经奥、爱古尚贤”。贞观三年秋八月,玄奘法师启程,时年二十六岁。
根据其*载,玄奘大师在出发前跟他母亲说:
乃夜梦见大海中有苏迷卢山。四宝所成极为严丽。意欲登山。而洪涛汹涌。又无船筏。不以为惧。
而此次玄奘大师之所以西行求法,其目的在《法师传》中也有明确记载: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涂。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也就是说,玄奘大师取经就是为了“解惑”!大家都知道,《法师传》基本靠近历史事实,也就是说,历史上的玄奘大师的取经目的是很简单的,而且完完全全是出于个人意愿,当然,《法师传》本身也是宣扬玄奘大师的一本书,所以在之后的许多字里行间都能透露“玄奘大师取经是为了弘扬佛法”的思想,当然这种思想在玄奘大师前期的文字中并不常见。
取经目的开始转变的时刻
前文提到,根据《法师传》的记载,玄奘大师远赴印度取经完全是个人意愿,但是在西游故事的发展中,不断有新的创作者加入,使得玄奘大师的目的变得“不单纯了起来”。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会经常引用《西游记杂剧》的内容,今天也不例外。在《西游记杂剧》第一折和第二折中,出现了和《法师传》截然不同的两个理由:
1、(众做拜科)(观音云)长安城中,今夏大旱。可着玄奘赴京师,祈雨救民。我佛有五千四十八卷《大藏金经》,要来东土,单等玄奘来。
2、奉圣旨,驰驿马赴西天,取经归东土,以保国祚安康,万民乐业。
这两处文字记载很明显已经偏离了历史事实,甚至已经超越了现实的范围,已经进入到了神话阶段,这并不是历史事实的改变,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改变。
从《法师传》能看出来,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之后已经被奉为“神”一类的人物,其形象不断被神话,当然,这类故事也不断在寺庙中传播;玄奘大师的事迹也成为僧人之间经常提起的话题,甚至在某些特定场合中专门讲述,这类讲述称为“僧讲”,当然这类讲述还是以佛教内容本身为主;除了僧人内部传播之外,玄奘大师的事迹也成为了僧人对外宣扬佛教的重要内容,,僧人们借向民众不断宣扬佛教的好处,这种讲述称之为“俗讲”,这类“俗讲”注重的并非佛教教义,而是故事本身,也就是在俗讲的过程中,玄奘大师的个人意愿被佛祖菩萨的仁慈教化所替代了。
《西游记》小说中唐僧的目的
时间到了明朝,百回本《西游记》面世之后,掀起了一阵西游故事的潮流。但是,尽管《西游记》小说成为大IP,但是不置可否的是,这个时候的西游故事基本已经脱离了历史事实,同时,西游故事的主角也从玄奘大师逐渐向孙悟空倾斜,故而,这个时候的唐僧取经之目的又有了转变。
纵观整部《西游记》,无论是唐僧自述还是其他文字,多次提及到唐僧取经的原因:
1、旁边闪过法师,帝(李世民)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2、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不仅仅以上两条原文,看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唐僧的取经之路,其实也是自己的重新成佛之路。
综上,随着西游故事的发展,唐僧取经的目的又有了不同的变化,其本质上是传播目的、传播媒介以及作者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某一类文本中的某类角色的影响。这也就能看出来,《西游记》的阅读的的确确是要融会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