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体现了什么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例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7 09:40:2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体现了什么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例子(1)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是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体现了什么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例子(2)

1084年,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体现了什么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例子(3)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指出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体现了什么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实例子(4)

在去汝州的路上,因长途跋涉,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加上路费已尽,“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幼子丧亡”,苏轼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1085年,经多番辗转,苏轼带着家人终于回到了秀美的常州。此时距离他东山再起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