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中,亦有端午日“鱼化龙”的传说:“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气清爽,闻池中枪枪。若钲鼓声,池水惊而沸。须臾雷电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属于天,久之乃灭。波上水定,唯见一鱼在,其一变为龙。”
总之,从这些习俗和传说看,端午和龙的密切程度要远远超过端午和屈原的。这让我们似乎摸到了端午和龙冥冥之中的联系。
那么又都是谁在祭祀?为啥要祭龙?
闻一多进一步发现,端午习俗的发源地域,很可能是在吴越。
在吴越之间,本来就有不少传说,说端午节是起源于伍子胥或勾践。反正,和吴越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竞渡与食粽的传统离不开河港、稻米,这二者恰好都是南方的特色;吴越号称水国,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更重要的是,吴越之地有祭祀龙图腾的传统,进一步证明端午是龙的节日。
吴越人有“断发文身”“彩丝系臂”等习俗。文身,文的是龙图腾,为的是看上去使自己像龙子,防止被蛟龙所害。
《吴越春秋》记载了吴越的龙蛇城门:“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可见吴越之地确有明显的龙、蛇图腾痕迹。
至此,闻一多先生得出结论——端午其实是个龙的节日,起源于古代龙图腾祭祀,且在时间上远远早于屈原。
古代南方等地原住民断发文身、撒米投粽、龙舟竞渡,都是在取悦图腾神,说白了就是求龙保佑,祈求安康。
不过,闻一多觉得最初的祭祀狂欢却是喜中带悲。“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02
闻一多先生的“祭龙”说,为学界研究端午起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后的学者又做了不少研究考证。但毕竟时间太久远,端午的起源,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大致上,目前有这么几种说法:
(1)纪念先人说
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说。端午节要纪念的历史人物可谓“扎推”了。
除了最主流的纪念屈原投江一说,相传端午人们还会纪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人。
晋国贤臣介子推为晋文公“割股充饥”,后被晋文公不慎火烧“抱树而死”,后人也以寒食节纪念他;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死后尸体被投入钱塘江,于是江浙沪一带五月初五逆流而上“迎涛神”;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种种说法,都是文化习俗与当时当地不同的人文背景相结合产生的结果。
(2)驱瘟避疫说
看到这里,可能你想说,端午又不只有龙舟和粽子,艾草、香囊、雄黄酒哪去了?
别急,这就说到了。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端午节的初始之意当是驱瘟、除邪、止恶气。”何为“恶气”?原来,古人把农历五月看作“恶月”,因为五月往往高温潮湿,毒虫出没,加上古时医疗水平落后,疾病多发,而端午逢“双五”,就成了恶月恶日。
是故,古人想出了采艾草、戴香囊、喝雄黄酒、贴五毒贴等一系列防疫“消*”民俗,用来避邪驱毒,祈祷健康。
赛龙舟起初或许也是为了避瘟送灾。宗教学家、民俗学家江绍原在分析历代竞渡文献后,认为端午的重要习俗——竞渡,本来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起源于送灾。
(3)夏至说
俗话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丰年。”今年夏至与端午罕见相连,是为百年奇观。
但万一端午和夏至根本就是同一天呢?
古籍中,有不少把今天的端午习俗划为夏至日活动的。记录楚地风物故事的《荆楚岁时记》里,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而是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岁时风物华纪丽》里,更是直接说端午“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处于夏季正中,和夏至日相符。
于是,一些学者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两个日子。
(4)季节适应说
人类学家李亦园在“夏至说”基础上提出了“季节适应说”,认为端午有着传达着季节变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