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对于遗孤歧视的情况也少了很多,有时在交谈中得知身份时,往往也只是感叹一句:“原来是归国的战后遗孤啊。”
其实不管是遗孤还是遗孤的后代们,虽然一开始是因为战争才有了流离失所的命运,但是在后来的生活中,带给他们更大伤害的还是来自社会的歧视。
不安、自卑、自我怀疑都是从带有偏见的目光中开始的,而且这种歧视不光是个人层面的,政府在遗孤援助上的差异化对待,也是一种歧视。
《铁证悬案》对本集的结尾处理得十分巧妙:
极度讨厌外国人的老大爷儿玉在一开始面对高木的询问时,抱怨过社区里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而且都像当初的大川一样,总是给人添麻烦,即使此时大川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他依旧对这个遗孤带有偏见。
但是在最后,原本顽固排外的他也参加了这个半数参与者都是外国人的社区庆典,还笑着接受了印度小女孩分享的食物。
而大川正雄当年离开社区时以为同学琴美对他也是打心底里瞧不起,没想到这次却是她提供了新线索才让案件得以重启调查,两人最后在庆典上重逢,解开了心结。
身为遗孤的中岛幼八在回忆录《何有此生》里这样描述遗孤这个群体,“他们都有着不能违背历史遗产的倔脾气,和当代人的风气格格不入。”
当“格格不入”四个字压在一个人身上时,即便与之相同的人还有成千上百个,依旧能把他们都逼迫得喘不过气。
和平年代,比反战更加任重道远的,或许是消除偏见和歧视吧。
参考资料:
凤凰新闻,《直击抗战时期被中国人收养的日本遗孤》
环球在线,《日本法院命政府赔偿61名在华遗孤4.7亿日元》
佐藤升,《日本遗孤后代的时代使命》
知乎,《关于日本遗孤,他们的生活现状有人知道吗?有实际接触过吗?》
中岛幼八,《何有此生》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日本文化史》
作者:家永三郎
想了解日本文化
有这一本就够了!
加印百次 岩波书店镇社之宝
天皇历史老师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