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赵佶《文会图》局部
能如此风靡一时,点茶的滋味儿自然也是极好的。陆游曾有过描写,“舌根茶味永”、“茶味森森留齿”、“茶甘半日如新啜”、“瓯聚茶香爽齿牙”,真是令人向往不已。
如此好喝的点茶,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呢?为了能够尽可能高的还原出宋代点茶的味道,月儿做了详细整理。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根据流程,自己在家试着做一做。
第一步,炙茶。(仅限陈茶有此步骤)茶叶:龙团凤饼(白茶)
沸水稍稍浸泡,把外面的茶膏刮掉一些,微火烘干。
第二步,碾茶。器具:茶碾
把茶饼包在纸里面,锤碎,研磨。
注意:要现做现用,如果碾完了不用,颜色、品质会下降。
第三步,罗茶。器具:茶罗(茶筛子)
注意:太细了容易漂在水面上,太粗了水泡不透,最好是均匀悬浮,茶水充分融合。
第四步,候汤注意:1.水温低了,刚冲的时候茶末会浮上来。
2.水完全沸腾,茶末会直接沉到杯底。
3.水只能在冲泡前,一次烧好,不能烧开了再放凉一些。
4.水不能完全沸腾,大约接近沸腾的温度。(摄氏98度)
第五步,炙盏跟候汤同时,点茶前要先把茶杯烤热。
注意:茶杯如果是冷的,就不能把茶末泡开。
第六步,点茶器具:茶瓯(黑色建盏)、茶筅。
用三沸的水来冲泡茶末,关注茶水比。
调膏:一般每碗茶的用量是“一钱匕”左右,先放茶再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均匀的茶膏。
第一次注水
环绕茶盏壁注水,不让水侵入茶膏。不用猛力,先搅动茶膏,渐渐增加点击和拂弄,手要轻,打圈儿。悄悄:(这个过程跟今天的咖啡拉花差不多)。
第二次注水
从茶面注入,环绕注水一周,急注急止,不扰动茶汤的表面,用力击拂。
用力击拂
第三次注水
量跟二汤一样,击拂轻、打圈儿。
粟粒状和蟹眼般的花纹混杂出现,茶汤的色泽显现出十之六七。
第四次注水
量要少,缓慢转动茶筅,形成淡淡薄云样的汤面。
第五次注水
轻、快击拂
注意:①如果汤花没有完全出来,可以略加敲击。
②如果汤花过度,用茶筅抚弄收敛一些,茶面如同重重的云气或积雪一样凝聚,茶汤的色泽完全显现。
第六次注水
主要观察汤花的发生,乳花点点泛起,就将茶筅慢下来,缓缓围绕盏壁拂动。
第七次注水
看茶汤轻清、重浊的情况,观察汤花稀稠疏密适宜,符合个人的喜好即可停止。
第七步饮用茶盏里乳沫翻腾上涌,充满茶盏,周边凝结不动,称之为“咬盏”,这时就可进行饮用。
斗茶
这样做成的茶有优有劣,于是就有了斗茶这门制茶比赛。调膏击拂出的茶沫汤花越白,越细腻,咬盏时间越长,则越佳。
又白又细腻的茶沫
有好的器物配合,也会大大加分,厚胎黑釉可以保温并衬托茶色,很快就成为了爱茶之人的心头好。宋代的建盏就这样火了。
建盏
《斗茶记》的作者唐庚,于政和二年三月,与二三友人在寄做斋,取近在数十步的支龙塘水烹茶,“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然大较精绝”,由此,可见宋时士大夫斗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