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所在的朝代的皇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04 03:35:43

作者:宋执群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所在的朝代的皇帝(1)

(一)是诗人,更是战士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一支唐朝军队突入围攻睢阳的叛军敌营,与之展开激战,解救睢阳之围。在纵马厮*的刀光剑影中,有一位两鬓飞霜的老兵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他不是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是名满天下的盛唐边塞诗人领袖——高适。

睢阳之战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一场著名战役。睢阳(今河南商丘)是中原连接江淮的战略要冲,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叛首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死后,安庆绪派部将杨朝宗统领十几万人,进攻睢阳。面对强敌,睢阳城内张巡、许远等将领深知睢阳战略地位的重要,激励将士固守。当时,守军从早至午,每天要接战二十余次,以每战不足万人击退数倍于己的围城叛军,在坚持了一年多后,城中已弹尽粮绝,到了军民“易子而食”的惨烈地步。

《旧唐书》恐怖记载:尹子奇围城很久,城中粮尽,人们易子而食(不忍心吃自己的子女,于是将子女互相交换后吃),拿死人骨头做饭。为了防止军心动摇,局势生变,守帅张巡拉出自己的妾,当着三军的面*掉,动情地激励将士们:“你们为国家戮力守城,从不畏缩。如此长期忍饥挨饿,忠义之心也不改变。我张巡虽然不能割自己的肉给你们吃,但我怎能吝惜我的妇人,而眼见你们忍饥挨饿?”将士们被感动得哭声一片。副将许远也*了自己的僮奴给士兵吃。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所在的朝代的皇帝(2)

《新唐书》则记载了围城中睢阳百姓的可怕忠勇:城池被围很久,先*了马吃,吃完后再吃妇人、老弱,吃了三万人。人们知道死期将至,却没有背叛的。城破后,剩下的百姓只有四百人。

睢阳之战的结局是唐朝的军队失败了,但可以说是虽败犹胜。因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守城唐军阻挡了叛军南侵的步伐,给了朝廷足够的时间重整和反击叛军。而看似胜利了的叛军却损失巨大,不仅总兵力的一半因此一役遭受牵制和重创,使战后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成了安史之乱的拐点:自此之后,唐军在人力和装备上都占了上风,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回到高适,像在通过遒劲悲壮的诗篇,博得边塞诗头牌的诗名一样,通过救援睢阳身先士卒的拼*,他又博得了铁血战士的英名。的确,像他这样的纸上的诗人,能在如此惨烈的战场上化作马上的战士,是几百年的天地造化才能生成一次的人生奇迹,下一次这种奇迹的出现,则要等到四百多年后的南宋。要到那时,才能在孤身勇闯敌营的辛弃疾身上重现这种勇猛的诗魂。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所在的朝代的皇帝(3)

(二)从考场吃瓜到一方之侯

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高适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沧州),像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一样,十九岁时,高适就前往首都,准备科考。但在和其他考生接触后,他感到自己不是差了一点点,又加上找不到权贵引荐,就卷起铺盖逃离了长安,跑到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一带漫游,还自搭茅棚,过着诗书耕读的农夫生活,一呆就是十年。直到二十八岁时,才经朋友介绍北游燕赵,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幕府里写诗,打杂,虽没有什么战功,却赢得了诗名。

三十二岁时,高适不死心,又到长安的考场上转了一圈吃,落第后只好再回商丘,重入农田。期间出走魏郡、楚地、东平等地游历,足迹遍布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大部。游历中他与李白等诗坛大腕切磋技艺,诗名越来越大,据说他“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就相当于今天,只要他的诗一出手,便带着顶级流量,被各大网站推为“置顶头条”。

但盛名之下的高适心中还是空落落的,总觉得在大唐那个人人进取的时代,光过一个诗人的人生有种说不出的缺憾。经过燕赵边疆的历练和长安大都市的开眼,他觉得已老大不小的自己不能再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能再去考场吃瓜了,而必须寻到一条不同寻常的前路。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高适所在的朝代的皇帝(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