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前些天,茶友“小溪流”问了懂茶帝一个问题:“在朋友家看到一款老茶,说是有好几十年了,饼纸上写着‘中茶牌圆茶’,这个所谓的‘圆茶’和我们现在的‘七子饼茶’有什么区别吗?”
茶友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历史性话题,那就是:现今的“七子饼茶”与历史上的“七子圆茶”是什么渊源?云南七子茶是从什么时候由“圆”改成“饼”的?
清代的“七子圆茶”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七子茶”,其实建制是从清朝才开始的。七圆一筒,是当时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说制定的一个标准。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千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朝的七子圆茶是什么形状?由于相隔久远,没有实物,比较难判断。也就是说它有可能是馒头形的圆茶,也有可能是圆饼形的圆茶。但不管当时是什么形状,这个“圆茶”的称谓被保留下来,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没有改变。
在清代,茶叶的形制似乎与重量有关系。比如,重量比较轻的小圆茶,形状如馒头,一直是五个一包装,在清末被称为“小五子圆茶”。这种小五子圆茶后来被下关的商家发展成为沱茶,每圆重8两(旧制,也就是半市斤),每包装仍然是五个。
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也并不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中茶时代的“圆茶”民国时期,在一些文献上我们看到了“七子饼”的叫法,比如,云南中茶公司经理郑鹤春先生就曾经在他写的文章中使用“七子饼”的叫法,但是,在所有云南中茶的正规统计报表和电报中,都用“圆茶”或“七子圆茶”这一称谓。
因为在当时,饼茶被专门用来指一种特定的茶,即专门销往维西、怒江一带的一种小饼茶(又名筒子茶),它的用料粗老,包装也是7个一筒,产量较小。
建国后,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接管了云南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开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
“圆茶”过渡到“饼茶”耿建兴先生在《普洱茶续》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七子饼茶茶样,我们看到外包装盒上写有“七子饼茶茶样”,同时,在标签上标明品名为七子饼,昆明茶厂生产。但是这个包装盒却只能装一饼茶。
▲60年代的七子饼茶茶样
曾经有学者做过深入调查,走访了一些老人,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但仍然无法确认,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茶叶公司是否生产过七片一筒的常规包装的“七子饼茶”或者是单片盒装的七子饼茶。
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云南七子饼茶”。这次更改是全面性的。从此,圆茶的称谓也渐渐地退出舞台,七子饼紧压茶的霸主地位逐渐确立。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包装纸上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的,都是1972年以后的茶品。至于20世纪60年代盒装七子饼茶,除样茶外,我们没有看到实物,因此,我们无法判断1972年以前,是否有批量的“七子饼茶”生产。
小懂花这么多篇幅跟大家介绍“七子圆茶”是如何演进到“七子饼茶”的,并不是掉书袋。这些历史知识对于喜欢普洱茶的我们来说真不是可有可无,它对我们理解七子饼,鉴别七子饼都是很有帮助的。
不是常有茶友被老茶迷惑吗?关于七子饼茶的这些历史,你一定得知道一些。
参考资料: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杨凯、刘燕、李晓梅著,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8年版。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