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战场从1997年一直持续到了1998年,其中不能忽略香港特区政府为了保护和守住香港金融市场做出的努力和背负的重担。
在许多国家无法抵抗金融危机的冲击、接连贬值的时候,香港特区政府决定背水一战,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
有人认为中央政府在金融危机的香港战场中实际上是没有“出手”的,一方面考虑到当时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在金融市场发展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在一个层级,许多香港特区政府采取的策略,中国大陆是插不了手的。
另一方面香港在金融市场的制度层面都是远远由于其他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的。
也就是说,香港金融市场本身就具有多于其他国家的一层保障,因此这也是香港特区政府在与国际资本炒家的对抗中,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最终也成功了的原因。
但对于将中央政府在香港此次成功度过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全数抹*的说法也绝不可取。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可以背水一战,放手一搏,是因为中央政府提供了兜盘的底气。
尤其是中央政府是在国际社会中表明必要时会向香港特区政府提供帮助,当时中国金融市场虽然发展还不够成熟。
但一方面中国大陆方面由于封闭金融市场,较少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甚至于即便中国大陆加入战场,一些国际资本炒家也无法通过操控货币来将人民币做空,当时的中国大陆还尚未实行资本层面的人民币和美元的自由兑换。
因此“中国之所以要抗住1997年金融危机,其实是为了香港的发展”此类说法存在合理之处。
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金融危机对于香港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中国大陆,在香港回归祖国大陆之际,稳住香港的经济发展,帮助香港特区政府度过此次金融危机,是中央政府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香港虽然在1997年才回归祖国大陆,但双方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一直都存在,中国大陆在香港的中资机构、银行以及一些股票不仅是此次危机中中国大陆方面援助香港的重要渠道。如此大体量的筹码也是震慑国际资本炒家的重要资源。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无论何时,中央政府都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