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释义,石壕吏的原文翻译和注释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1-14 06:07:18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意思是用诗歌写就的历史。

叙事诗《石壕吏》是杜甫在公元759年,也就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写成的。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诗人自己痛苦的心情。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意思是囚徒),号称六十万,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包围在邺城。由于战事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鸡取卵,到处征兵、拉夫,搞得老百姓叫苦连天、民怨沸腾,但又无可奈何,只能被动承受。

这年春天,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一天,杜甫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在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开篇两句,直扑主题。极其简洁地说明了作者在石壕村投宿的情景。诗中没有说自己怎么样寻找投宿的人家,人家有没有闲置的住处,那样的年月,又愿不愿意接纳他一个过路的外乡人住宿。诗人在这里只用了一个“”字,极其出神入化地说明了当时兵荒马乱时期,诗人在暮色苍茫中茫然失措的内心。

石壕吏原文及释义,石壕吏的原文翻译和注释(5)

我们知道,不管是混乱的社会时期,还是在有秩序的和平年代,凡是旅客,都有“未晚先投宿”的习惯,也就是看见天还不到晚的时候,先找个住处。但是诗人杜甫,却是在暮色苍茫中匆匆忙忙的在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说明什么呀?说明他不敢走大路,而是专捡偏僻不好走的小路走。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要不就是所经过的村镇已经荒无人烟,无处歇脚。要不就是到处狼烟四起,他作为一个官吏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根本无法保证。他开篇就点出了一个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场景。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诗人走着走着,天不知不觉就已经黑了下来。他心里慌乱,举目远望,暮色苍茫、朦朦胧胧中,前面看见有一个村子,诗人只好进村询问,看谁家有空余的房间可以留他住宿一晚。在这期间肯定也费了一番周折,但诗人对这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一笔带过,绝然不提,而是直奔主题:

夜晚投宿在石壕村,有官府派出的差役在抓丁。

诗人紧接着写道: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为什么逾墙走?老妇又为什么要出门看呢?

在这里,诗人用洗练的笔触告诉了我们一个当时的场景和情形,那就是,官府经常在抓人,老百姓们一开始肯定是在白天经常在外面躲着,晚上再偷偷潜回家。后来,官府的差吏也学精了,知道白天老百姓都躲出去了,抓不着人,因此他们也改变策略,白天睡觉,等到半夜三更老百姓睡熟的时候才出来抓人。

房东这位老汉究竟有多长时间不敢脱去衣服睡觉了,一听到夜晚有人敲门——而且这敲门声肯定不会是那种特别文雅的敲门声,一定是很凶恶的砸门。老汉知道,一定又是官府的差吏趁着人们熟睡之后出来抓人了。因此,他马上从炕上起来出门,手脚麻利地翻墙出去躲避一时。这种动作定然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否则,他一个“老翁”,怎么会有这么灵巧、这么麻利的动作呢!一个“”字,出神入化地说明了这个老人家翻墙而逃时动作的迅速和敏捷。

石壕吏原文及释义,石壕吏的原文翻译和注释(6)

而房东老妇呢,潜意识里觉得官府可能还跟以前一样,抓的是“丁”(男人),因此,她只好硬着头皮出去开门查看。名义上说是查看,看看究竟是谁在敲门,其实她当然知道是官府,但又得装作不知道是谁,去应付这些差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老妇一开门,那些差吏就如狼似虎地把她推搡在一边,穷凶极恶地闯了进来,责问老妇:为什么这么迟才出来开门,你们家男人呢?

诗人在炕上听着外面的情景。

那些差吏是多么凶恶啊!那个房东老妇哭得是多么悲惨呀!

接下来,诗人没有让差吏们说什么,只凭着老妇的上前答话说明当时的场景。诗人呢,静静地在炕上听着。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只听得老妇哭哭啼啼地答道:“我们家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当兵戍守。前几天,一个儿子来信了,他的两个兄弟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死了的也就死了,活着的还得苟且偷生活下去呀!

老妇为什么要说“我们家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当兵戍守。一个儿子前些天来信了,他两个兄弟已经在战场上战死了”呢?很显然,老妇的意思,就是想用这些话博得差吏们的充分同情。

然而,差吏们并不为所动,潜台词却是凶狠地闯进了屋子,看着炕上睡觉的小娃娃说道:“这不是还有个小孩子吗?怎么就没人了呢?老不死的,你敢糊弄我们?”

石壕吏原文及释义,石壕吏的原文翻译和注释(7)

且住!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差吏们为何没有看见杜甫呢?

其实,他们肯定看见杜甫了,只是不会抓他。凡是通晓历史的,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凡是官员,都随身携带着官印、鱼符。记录着每个官员的基本信息、姓名、简介等,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杜甫当时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是到华州上任的。司功参军,是当时的七品官。那些地方上的差役终日在官场混迹,再怎么对老百姓嚣张,也是不敢动他一个正在准备走马上任的官员。不过,如果是在路途中遇到那些强拉民夫或者抓兵的军队,可就无法保证了。这或许也是杜甫在路上走的战战兢兢的原因。

现在,再回到主题。诗人侧耳倾听着外面的动静。

老妇见自己说得这么悲惨,竟然还是没有博得差吏们的同情。她已经绝望了,便横下一条心,决定自己代替“老翁”去河阳服役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房东老妇由于已经绝望,只好哭着解释道:“家里已经再没有什么人了,只有这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了。我这个媳妇年纪轻轻的失去了丈夫,本来是要改嫁他人的,但因为有这个吃奶的小孙子在,因此就没有改嫁。孩子这么小,不可能到战场上服役。只有这个媳妇有点力气。但是,她现在出门连穿的衣服都没有,没法出门呀!你们就让老婆子我去吧。我虽然力气有点小,但烧个水做个饭还是可以的。咱们现在就走,连夜赶路去河阳,兴许还能给戍边的将士们准备好明天的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外面的吵吵嚷嚷的说话声突然没有了。至此,老妇也没有了“哭泣”,差吏们也没有了“怒吼”。显然,老妇已经被差役们带走了。诗人久久难以入睡。就在这时,他听到隔壁好像有妇人抽抽咽咽的小声啼哭声。肯定是那个年轻媳妇在哭泣。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家遭遇的关切,因而,他一直在侧耳细听,彻夜没有合眼。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以两句诗收拾全篇,于叙事中饱含了无限深情。暮色苍茫中投宿,老翁、老妇双双出门迎接他,而时隔一夜,老妇已经被抓走,儿媳妇泣不成声,诗人只能和夜里悄悄潜回来的老翁作别了。

石壕吏原文及释义,石壕吏的原文翻译和注释(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