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调味品菜蔬之一,也是很多农民非常喜欢种植的一种田园作物;在菜园一角,种上一畦大姜,等到秋后采收窖藏起来,可以吃上一冬春;姜,也是一种具有较高商品价值的经济作物;因此,一部分以经济收益为种植目的的种植户也习惯将大姜种植在农田里;不过,由于受技术经验与栽培习惯的限制,一些种植户种出的大姜长势差,植株黄化,产量品质也差强人意;究其原因,这与一部分种植户的不当择地有很大关系。
所谓择地,是指给大姜选择适宜生长的田地;不当择地,就是说,给大姜选择的田地不适宜大姜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虽然现在的大姜品种是从野生物种经历多次进化而来,到今天在理论上仍然具备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它在大部分的土壤中都能生存和生长;如果不择土地,它与优质高产的生产标准会相距甚远;这对于以经济收益为目的的种植行为来说,仅仅让大姜生存或者自然生长,是远远不能达到经济收益最大化的种植目的的。
而大姜是宿根植物,它没有直根,只有纤维根和肉质根两种;大姜是浅根系植物,它的根系入土较浅,根系也欠发达,主要根群分布在10厘米至30厘米内的耕层里;且大姜根群水平横展范围较小,营养面积也较小,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也较弱;而大姜恰恰是一种喜肥又不耐肥,需水又怕涝的植物;因此,优质高产的大姜,需要较高的土壤营养水平,和较优越的土壤墒情,才能满足其高产优收的需肥需水需求。
大姜的生长习性和根系的这些特点,也必然决定了优质高产的大姜,对土质属性、生存环境、和土壤养分水分条件是有所要求的;而土质状况,生长环境,水分养分条件与择地有很大关系;正确择地,生存生长环境适宜,水分养分条件优越,大姜则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优;择地不当,种植环境和养分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大姜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需求,大姜则长势差,产量低,品质不高;那么,如何给优质高产的大姜正确择地呢?
其实,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农谚早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句农谚是:“不是肥土不栽姜,不是肥田不插秧”;这句谚语是先辈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大姜生产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甚至惨痛经历换来的经验总结,这句农谚凝聚了先辈劳动人们的心血和智慧,它对当下的大姜种植仍能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句谚语明确指出,栽姜须用肥土;虽然这句谚语的出处无从考究,但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的《王祯农书》中,有“姜宜耕熟肥地”的描述;这句话也是古籍中,首次提出“肥地种姜”观点的最早记载;所谓耕熟肥地,是指经历多次耕作的肥沃田地;肥地也称肥土、沃土、沃田、肥田等;由此可见,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积累了肥地种姜的经验总结;这也与“不是肥土不栽姜”的谚语观点相互印证;古往今来,劳动人们始终遵从“肥地种姜”的古训开展大姜生产的;那么,什么样的地,才算作肥地呢?
古人认为,多粪则肥地;比如战国思想家荀子在其著作中描述:“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当时的人们,通过施粪改良土壤,达到沃土的程度再开展农业种植;此后,以粪肥田的做法也得到历朝历代重视;的确,粪肥是一种肥力雄厚、肥能全面、肥效持久的优质有机肥;它能够起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丰富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效果;而大姜喜疏松通透土质,喜有机质丰富土壤;粪肥在土壤中发挥的效能,正好可以满足大姜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之需;由此可见,先辈农民总结的“不是肥土不栽姜”的谚语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