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孩子成年以后个体间的差异也很大。目前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长大以后总体的发展会有所提高,但仍然会展现出一些核心的孤独症症状,尤其是非语言沟通、社交反应和社交发起等,还包括在发展和维持友谊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现有的研究显示,受限、重复的刻板行为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相应地减少。特别是重复的感知觉行为,比如重复的动作、重复性的物体使用、感知觉的特殊兴趣等等。
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局限性在于现在研究的样本,他们都是二三十年前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们。考虑到这些年孤独症诊断标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他们和我们现在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是很不一样的。至少在美国而言是这样。
而且,现在早期诊断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好的、更多的早期干预,所以这些追踪研究发现,对于现在刚诊断的儿童二三十年后成年时的情况来讲,有多大的参考价值还值得商榷。
04
现有研究有哪些发现?
智力水平的重要性
受限、重复行为减少
上图展示了重复刻板行为随着时间的变化历程。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人士的重复刻板行为有所减少。特别是智力水平较高的孤独症患者,重复的感知觉行为在他们身上有显著减少。另外,一些更麻烦的或者有问题的感知觉刻板行为,比如说自伤等,在认知水平较高的个体中也有明显减少。
学习日常生活技能
在个体的功能性和独立性方面,智力水平较低的个体,功能性和独立性都相对较差。但是,在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他们的功能性和独立性也并不怎么好。也就是说孤独症的青少年不论智力高低,都表现出日常生活技能的缺乏和缺陷。
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技能是可以通过培训教给孤独症孩子的。因此,仅仅因为一个孩子没有自行学习到一些日常生活的技能,比如说做菜、打扫卫生、自己洗澡等等,不代表孩子们不能通过学习来学会。
作为家长和专业的教育者要明确这些适应行为技能习得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孤独症孩子们才能拥有普通孩子一样的功能和生活。
让孩子有事可做
针对美国威斯康辛州一群没有智力障碍的孤独症成人的研究发现,他们相比于有智力障碍的同伴而言,每天更加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