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子还能怎么做呀,蚬子除了辣炒还能怎么做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5 23:22:21

02

=

最好的蚬子产在闽江下游,更准确说是闽江的福州段流域。

2003年出版的《福州市名产志》中讲到,“闽江大樟溪口至马尾段是全市河蚬主产区”,因为闽江流到这一段,水流平缓,河底又是流沙,水质和沙质都很好,产的蚬子色如田黄,外形饱满,最为肉肥味鲜,是蚬子中的上品。

蚬子还能怎么做呀,蚬子除了辣炒还能怎么做(9)

大樟溪 图 / 任佳灵

元朝时候,生长在北方的诗人萨都剌到福州为官,就留下过“潮水通城蚬蛤肥,万株红荔艳晴晖”的诗句,这个曾经被视为“偏远”的南方城市,用鲜美的物产,如蚬子、蛤蜊,以及“水果之王”荔枝,打动了这位诗人的心。

事实上,蚬子对自己生长的小环境很敏感,它在闽江下游的具体产区、产量及品质,随着水质泥沙变化等因素,会随时变化。

前两年一次去仓山淮安分水岭的闽江边闲逛,恰好遇到一艘渔船泊在岸边沙地上,下来两位渔民,肩上扛着满袋闽江上新捞上来的蚬子。

与他们聊过之后得知,这里是与他们固定合作的经销商交货的点,通过经销商贩,这些新鲜的蚬子很快就会出现在周边一带的菜市场。

据一位年轻的渔民说,天然产蚬子的地点一直往闽江上游走,前两年还在淮安这一片,现在要到闽侯竹岐白沙一带,上面水更好,沙质好。但捞蚬子的渔民,多是乌龙江下游一带的,南屿尙干到峡南,乃至马尾都有,多的时候有二三十艘往返。

个人的经验来说,闽江下游只要是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基本都有蚬子,水质好、洁净沙底的地方,蚬子更多些,色泽金黄;泥沙底的,蚬子就偏黑色;水流急一些的,蚬子就扁瘦一些。

因为蚬子是一种滤食性的动物,以水中的藻类、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为食,水流急了,这些食物就少。

蚬子还能怎么做呀,蚬子除了辣炒还能怎么做(10)

新鲜的蚬子 图/任佳灵

所以,福州谚语说“打赤膊吃蛤,穿棉袄吃蚬子”,夏季洪水多,江水大而急,蚬子就不好,“瘦”;冬天水少缓,这时的蚬子养的肥而鲜美,肉质饱满。

还有老话说“菜花蚬子清明螺”,意思说经过一个冬天,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蚬子是最肥最好吃的,而清明时候,吃螺风味最好。再往后,天气热起来,这些河里的贝壳类吃起来味道就次了。

这种经验现在似乎也不完全适用,因为闽江修了水电站,下游的水量缓急是受人工调节控制的,感觉蚬子并不鲜明地体现出过去那种明显的季节特征。

就蚬子本身生长特性来说,它是一年到头都有的。

五到八月为繁殖盛期,此时如果去闽江边游泳,有很可能会在岸边河床底遇到一种白色粘液状物,它就是蚬子幼体,它们一段时间后会钻入水底沙层下生活,只露出水管进行呼吸和摄食、排泄,通常来说,蚬子3个多月就可以长到一厘米宽,捞上来就可食用了。

蚬子还能怎么做呀,蚬子除了辣炒还能怎么做(11)

捞蚬子的老人 图 / 任佳灵

人工养殖是人类对一切可食用动植物的必然诉求。在可查阅的史料中,一般都说福州人养殖蚬子的历史已经有400多年。

100多年前编写的小学堂乡土教材《侯官乡土志》中也讲到,“蚬即蟟、临江插竹霸,购种贮其中以养之。生涯极蕃,谓之蚬埕。”

因为蚬子会水着水流冲刷泥沙而不断位移,为了避免蚬子“跑路”,最早应该是渔民想出了在河滩投石插竹建造蚬埕,以围住蚬子的办法。后来才进一步发展为人工移植蚬苗,在固定的蚬埕人工养殖。

根据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福州市有蚬埕近0.5万亩,到2000年福州市养蚬面积增至2.5万亩。

蚬子还能怎么做呀,蚬子除了辣炒还能怎么做(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