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边糊,又称为鼎边糊,鼎边糊的叫法其实来自罗源话的直译。来一份锅边糊,再来块芋粿和虾酥,再就着拌紫菜或是醋虾米,这就是地道罗源人传统的早餐。
传统的罗源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锅边糊,每到中国农历立夏时节,罗源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锅边糊“做夏”。
因为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像涮鼎边糊一样,“一纹(涮)就熟”,借以联络感情。
锅边糊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轻夫妇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喜不自胜。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俩宝贝忽然发烧闹病,夫妇俩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效,心急如焚,妻子更是欲哭无泪。夜里,妻子做了一个怪梦,梦中有一位自称是赤脚大仙的对她说,米浆加鸡蛋清各半,用粿纸盛包着,贴放在孩子的肚脐上
米浆鸡蛋清干后,再换,直至退烧。妻子如法炮制,俩宝贝果然退烧痊愈。为了感激仙人,妻子就用米浆加鸡蛋清煎成油片片,另加果品,祭拜大仙。直到现在,广大农村还用米浆加鸡蛋清给孩子退烧。天长日久,米糊煎片成了一道家常食品:锅边糊。农闲时节,农家就做这锅边糊饭食来改善生活,提高品位。过年或祭祖时,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供品。
此外另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有个姓林的厨师,他先让人将大米磨成米浆放着待用,然后把鱼肉、香菇、虾皮、干贝、木耳等配料混在一起煮成清汤。等锅里食物熟透后,再将米浆沿着锅内沿加入进去。眨眼的功夫,香喷喷的锅边糊就出锅了。
锅边糊的做法迅速在各地流传开来,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佳肴,并演变出不同的配料组合方法。在福建,上至高档酒楼,下至街边小摊,都有拿手的锅边糊绝技。也有一些地方将锅边糊称之为“鼎边糊”,鼎在古代是用来煮食物的容器,和现代的锅是一个意思。
凡是在福建生活过的人,对锅边糊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热爱。福建籍海外华侨只要一尝到“锅边糊”,浓浓的思乡之情就会得到释放。甚至,老菜这样的外地人,对锅边糊都如此迷恋。有机会到福建旅游的小朋友们,一定要尝尝福建的网红小吃锅边糊,记得要点生煎包和油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