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麻花还是火烧,立夏为何吃包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06 05:03:44

麻花之一

粔籹在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之前,一直被称为粔籹,或者寒具,或者环饼,如南朝宋檀道鸾所撰的《续晋阳秋》有记载:“桓灵宝好蓄书法名画,客至,常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唐朝刘禹锡的《楚望赋》:“投粔籹以鼓檝,豢鱣魴而如牺。”宋朝陆游的《九里》诗:“陌上鞦韆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以上记载和诗句都可以证明。

到了苏东坡的时候,粔籹开始被称为馓子。苏东坡的《戏咏馓子赠邻妪》这样写道:“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这首诗又被后人称之为《寒具诗》,其中对于馓子形状的描述,已非常接近现在的馓子。

宋朝庄季裕的《鸡肋编》有记载:“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同为宋朝的吴炯所著的《五总志》也有这般记载:“干宝司徒仪曰:祭用<麦粦>麹,晋制呼为撮饼,又曰寒具,今曰馓子。”以上记载和诗句,证明馓子的名称是在宋朝兴起的。

立夏吃麻花还是火烧,立夏为何吃包子(5)

麻花之二

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做了总结:“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而走到清朝,开始有了麻花和馓子的分立。据御膳房食单载:“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总管马国用传,皇后用野意果桌一桌十五品。”其中就有“发面麻花”作点心。麻花从馓子中分立出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厨师偷了一次懒,那天心情欠佳,没有将馓子做的细散,胡乱地将三两根粗面扭成麻花状就油炸了,却不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成就了麻花这一美食。馓子和麻花相比,麻花较硬而粗,馓子细而散也。通常,立夏时吃麻花,馓子还是清明食品。

而兰花根的出身,却要低微许多,它是由做撒子或者麻花时所剩下的边角料而做成。湖南人说话“花发”不分,“难兰”也不分,兰花根用的是谐音,意思是难以打发的边角料,简称“难发根”,人们为了这个小吃的名字变得好看点,就改成了兰花根。

立夏吃麻花还是火烧,立夏为何吃包子(6)

兰花根之一

无论馓子、麻花还有兰花根,从古代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都是有钱人家的食物,平常人家消费不起,我小时候就有这般经历。小时候,物质匮乏,馓子和麻花,那是闻所未闻,根本不知道天下还有这种食物。但兰花根还是知道的,每年春节过后,总有人到家中来拜年,偶尔就有亲戚用牛皮纸包来一斤兰花根。我和小姐姐年龄较小,嘴最馋,可母亲总舍不得给我们吃,藏起来说还要拿去走亲戚。但无论母亲藏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小姐姐比我大两岁,头脑要精明许多,想要一饱口福时,总是怂恿我去偷取,她自己在一边望风,万一被逮住了,她也不会挨打。我虽知有套路,却也忍不住嘴馋而去冒险。每次不敢多拿,只拿几根出来,但是那牛皮纸的包装是有一定技术的,打开后很难复原。也管不了许多,偷偷拿了出去和小姐姐食之。内心里还是很忐忑,担心母亲发现后挨顿胖揍。可这样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每一次母亲发现兰花根的包装被打开后,都会笑着说:“唉,这包兰花根又被小老鼠偷吃了,算了,也走不成亲戚了,干脆分给大家吃了吧。”于是,比我和小姐姐大的哥哥姐姐们也都吃到了兰花根。

那时候,心中总以为自己很厉害,以为母亲没发现自己的那点小伎俩,长大后,才明白母亲之所以没有揭穿,是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随便分吃难得的食物,是一种奢侈,她也要为她的奢侈找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包裹着她万般的慈爱。

立夏吃麻花还是火烧,立夏为何吃包子(7)

兰花根之二

后来生活条件提高了,兰花根不再是稀罕物,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不屑一顾,但母亲在世时,每年过年,她都要买一点,见我不吃,就说:“小时候,藏在哪里,你都偷来吃,现在却不吃了。”眼里流露出几分失意,我于心不忍,便拿起一根咀嚼,见我吃了,她才露出一丝微笑来。至今回忆那丝微笑,感觉心中有几分温暖,更有几分失去母亲的心碎。

因此,于我而言,馓子是由古至今的清明食品,但我的老家并不盛行此物,所以,馓子并不能让我生出追思亲人之情。而麻花本来就脱离了寒具的行列,唯有兰花根,虽不属于寒具之列,但它能唤醒我童年的记忆,让我情不自禁地思念母亲。可母亲大人呢,在往生的路上是否安好?把不知她是否还残存丝缕的前世记忆?是否会回忆起她辛劳的一生,和此岸想念她的儿女们?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真实还是虚构?《重耳传奇》热播,再来谈谈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奉君》

作者:浩然文史

《(古人有瘾)介子推:清明这个节日与我有关?》

作者:上官云

《馓子古今谈》

来源:《食品与生活》 2007年第6期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